被删掉的古代经典
- 发布时间:2014-09-12 04:35:57 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为何
要删
对于为何要删除这8首古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说,“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他举例说道,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学生就要接触到鹳、涣等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往往还会补充不少关于朝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家长也往往会让孩子进行背诵、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如今古诗从课本转移到磁带,就是为了让学生不用费力认字,而是通过优美的诵读,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8首古诗
退出课本
今年9月,据媒体报道,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在家长圈和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不少网友在为这项减负举措叫好的同时,也质疑“为何不让小学生学古诗”。其后,上海市教委回应,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唐代诗人贾岛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宋代诗人王安石
《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唐代诗人李绅
有必要保留经典古文
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新版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颇受争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朗朗上口的诗句居然从课本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包括《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经典之作。
专家表示,要学好语文就要从它的根源即古文、诗歌学起,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删掉实在可惜。像《登鹳雀楼》《江雪》这类诗词几乎人人儿时都曾学过,通俗易懂,如今也都会吟诵,可见这类删掉的诗歌也并不难,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7年,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伶官传序》《病梅馆记》等多篇古文名作。
对于经典课文一一被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曾表示反对,把这类经典古诗词删去,会让青少年离过去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时代走远,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
于丹:去掉就是减负?
“现在我们总说给孩子减负,是不要做填鸭式的灌输。不要觉得背古诗词是负担,只要让孩子玩着学,这些东西丝毫不是负担,他都会非常喜欢。”于丹告诉记者。
姥姥对于丹的教育方式如今也延续到于丹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她的孩子自小时一两岁起便开始背诗,其中当然免不了背错词、释错义的时候,于丹对此却不以为意。“小孩子背诗词,不见得非要让他理解,只要能读出韵律之美就足够了。你要允许他‘胡说八道’,允许他随便解释,你要跟他一起玩。”于丹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自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背诵诸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这样的长诗,而于丹不苛求的教育方式则最大限度保留并且延续了孩子对于诗歌的热爱。
于丹并不认为,我们的课本去掉了古诗词就可以给小孩子减负。“让小孩子熟悉韵文,在音阶的跌宕中去触摸母语,在对母语的情感依赖中逐渐理解内涵,这就是中国人激活自己血液中文化基因的道路。小学生多接触些古诗词,以后会看见它的好处。”于丹最后说。
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一文。原文节选如下:
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候被父母搂在怀中,课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独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这些名篇
也退出了
《孔雀东南飞》被撤掉
据青年周末报道,2007年,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其中,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掉《孔雀东南飞》。
对这次教材调整,该教材编委薛川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在他们看来,被撤掉的《孔雀东南飞》,虽然讲的是夫妻的爱情故事,但主要还是在表现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抗。撤掉这篇古文,并不是因为它涉及爱情,薛川东说,在他们的编写过程中,这一点从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许多表现爱情的作品文学性都很高,跟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违背。
而替补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005年的“人教版”语文就选过,北京版的编委们认为这是当代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应该入选。
在这次教材调整中,在中外当代作品增加的同时,近现代和古代作品的量则相对减少。《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
“勾践”被“荆轲”取代
2009年,据《云南信息报》报道,从当年9月1日开始,云南省高中课改正式启动。高中入学新生手中,一次性拿到了两本语文教科书。记者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发现,新教材不仅薄了轻了好看了,一些沿用了多年的课文也改了。
其中古代散文的变动是,《荆轲刺秦王》取代了《勾践灭吴》。玉溪一中语文老师刘传实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这两篇文章时代背景大致相同,区别在于主人公一为君王,一为刺客。刺客,在当时属于下层民众,可以说是不入流的人。史书为这样的人物立传,学生们学起来也能接受一种人文教育。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