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治害”有何“方”?

  • 发布时间:2014-09-09 07:34:2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探索环保、有效、省钱的多赢局面——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即便已过去了10多年,只要一提起“敌敌畏”,剑阁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徐志娥还是会觉得恶心。与林业打了20多年交道,她实在太熟悉这种农药的味道了。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如果要采用化学农药,其结果可能得不偿失——花大量费用保住了森林,却失去了森林中的益虫益鸟等天敌生物。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办法呢?

  编者按

  林业有害生物的出现虽不像森林火灾那样猛烈,但因其具有隐蔽性、蔓延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森林的破坏烈度亦不可小看。据统计,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是森林火灾的三倍!

  省林业厅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调研员刘晓介绍,多年来,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高达1000万亩以上,如果不采取措施彻底扑灭,全省5300万亩松林都可能化为乌有。

  面对这一隐形的森林杀手,该如何应对?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剑阁、梓潼和邻水三县实地调查,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以有用的启发。

  尴尬的老方

  病虫害没减少,益虫却相继死亡,森林成“死林”,而且用药成本还随着药量的加大逐年增加。

  15年前,徐志娥还在基层林业站,每到春季进山喷药,她都会套上两层口罩,但味道依然刺鼻。

  农药味难闻都是小事,无奈的是,忙了一个春季,撒了无数农药,第二年开春,森林竟慢慢变成了“死林”。徐志娥说,每年春季喷完药物后,林区随处可见青蛙、昆虫尸体,山间小溪还散发着臭味——水里飘满了死鱼。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做了那么多工作,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害虫却越来越多:头一年用农药灭蚜虫,死亡率大概在90%以上,但到了第二年用同样剂量的农药,蚜虫的死亡率却只有40%多一点。

  没办法,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只能增加用药剂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激增,“第一年可能每亩只要10多元,第二年就要涨到20多元了。往后还得逐年增加。”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梓潼县,作为全省古柏树分布的密集区,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非常重视这些古柏树的保护。但即便年年防治,每隔3-5年,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双条杉天牛及白蚁等害虫还是会大面积暴发,用梓潼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陈素琼的话说,是“年年防治,年年灾”。

  为何会这样?是不是农药质量有问题?

  省里来的专家在上述两县调查后给出结论,害虫出现了抗药性,且由于长期用剧毒农药,抗药性较弱的益虫大量死亡,此时,缺少了天敌的害虫爆发力越来越强。此外,传统的用药方式,只能喷洒在树叶表面和林冠上,其他地方均不能覆盖,也使害虫随时可以转移到安全之所。

  害虫不能不防治,但是传统的农药是不能用了。该怎么办?

  无公害的良方

  高效低毒农药+新用药方式,防治区域连续7年未出现虫灾,并且每亩年投入下降到12元。

  8月30日一大早,梓潼县汉阳镇中心村的老君殿,村民刘国华在家门口马路边摆摊卖起了核桃。9年前的这个时候,他几乎每天都忙着进山捉虫,“累得直不起腰。”

  变化出现在2005年。当年春季喷药季节,刘国华再也没像往年那样闻到刺鼻的农药味。一开始,刘国华还埋怨当地林业部门“只会做样子,飞机飞了好久也不撒药”。后来他才晓得,飞机忙活的那几天撒下的是无色无味的农药。

  陈素琼说,当地撒的还是农药,只不过药物品种有了新要求,选择的都是高效低毒的农药,不仅对人畜无毒,无残留,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抗体。喷洒药物方式也做了改进。在农药中加上沉降剂,让药能够自动渗透到树叶的背面和林冠以下部分。此外,还对地面进行人工喷烟,实现立体防治。

  换了药,有了新的方法,梓潼县的防治效果一直不错。实施该办法9年以来,防治区域连续7年没有出现虫灾,其间无一株古柏因虫害死亡。并且,因为新品种的农药药效好,用药量小了,每亩年投入也下降到12元。

  纯天然的妙方

  实施 “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不污染环境的生物防治,每亩年投入仅8元左右。

  相比梓潼,剑阁走得更远。

  8月31日下午,剑阁县普安镇的风光村四组,林间便道矗立的路牌上,写满了近期害虫的活动情况。徐志娥介绍,这是林区监测线路和固定样地,县林业局专门设监测人员2名,每周都来查看情况。据了解,2006年以来,四组的林区全部实施了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无公害防治的最高级别,亦即用天敌实施生物、植物防治以及利用有害生物自身特性防治,例如蚜虫最害怕七星瓢虫,那么就适当地增加区域内的七星瓢虫。

  但是,其尺度很难把握。“但这个不是乱放哦。”徐志娥说,一个区域有益生物的数量,也是需要控制的。如何控制这个度,答案就在那些路牌上——根据检测情况动态调节。徐志娥拿出一张清单,上面记载了近两年来在风光村四组所放生的18种益虫和鸟类等害虫天敌,总数超过5万只(头)。

  此外,还可以用植物的特性来驱灭害虫。例如,利用黄连能够驱散蚜虫的特性,在林下套种黄连,从而有效提高森林的御灾能力。如今,这种方法在四组被广泛运用,药材林四处可见。

  防治效果如何?

  数据给出答案:剑阁近三年来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仅0.01‰,控制在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3‰目标以内;生物防治虽然前期投入较高,但由于有效时间长,按照每个周期5年计算,平均下来,每亩年投入只有8元左右。

  我省三名基层森防职工荣获“最美森林医生”称号

  近日,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举办了全国“最美森林医生”评选活动,泸州市泸县森防站的华启尧、达州市达川区森防站的李国耀、甘孜州泸定县森防站的蒋丽华三名同志荣获全国“最美森林医生”荣誉称号。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三位获奖职工在森林灾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工作中坚持“除害、敬业、厚德、求是”原则,是“啄木鸟精神”的践行者。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撒药时喷雾器开关要小,捉虫后衣服要用消毒液浸泡……即便已过去4年,邻水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曾东平示范起当年的动作来仍十分娴熟。

  10年前,邻水县发现了松材线虫病的踪迹,此后的6年,当地林业部门工作的主旋律就变成了“人与虫、人与病”的大战。几番搏杀后,2010年松材线虫病在这里绝迹,根治松材线虫病,全国都是少有,在我省更是唯一一次。

  那么,作为我省首先出现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邻水县,是如何摘掉了松材线虫病疫区帽子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

  松材线虫病疫区“摘帽”记

  懵了这可不是一般的病害啊

  2002年,与邻水相邻的重庆发现了松材线虫病的踪迹。从那时起,邻水县林业部门便开始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想把它拒之门外。”曾东平回忆,当时全县林业职工全部走入山林,每半个月就开展一次“全林监测”。即便如此,2004年10月,林业工作人员还是在关河乡梁板林场卧龙坡果园场发现了松材线虫病的踪迹。事关重大,他们连夜将样品送到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进行检验鉴定。“10月18日出来的(鉴定结果)。”梁板林场场长邱建国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当时我就懵了,这可不是别的病虫害,有松树的‘癌症’之称啊 !”

  同样懵了的还有曾东平,邻水全县有49万亩马尾松,如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后果不堪设想。根据以往的经验,万亩以上的松树林从染病到毁灭只需3—5年时间。

  立即行动起来!由省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组成的专家组马上进驻样品发现地,最终确认邻水县300多亩松树林已经感染。

  拼了防治结合布下“天罗地网”

  对付松材线虫病,没有好办法,只能先防,再治。

  防扩散。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处理办法是,把罹病株体附近两公里内的树木全部砍伐、焚烧,将灰烬掺上生石灰埋入两米深的地下,然后封锁疫区。事后统计,邻水县在疫情爆发期砍掉近600亩树林,一万多株松树就地销毁。

  此外,还对发现地周边进行炼山消毒。具体做法是,用农药对地面消毒后盖上塑料膜,再覆盖10厘米厚的土层,“杀敌于地下”。

  而治,则是针对松材线虫本身和其媒介昆虫。“治”的第一枪打向松材线虫本身,在疫区及周边地区喷洒白僵菌等特效药,特别是加大松材线虫繁殖高峰期的用药量,“别人一亩用一瓶药,我们就用一瓶半。”

  然而,要想打赢这场仗,铲除松褐天牛、松林天牛等松材线虫赖以传播的媒介昆虫才是关键。

  邻水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对付这些媒介昆虫,他们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首先是强化对疫区的隔离,在疫区周边建立隔离带,媒介昆虫活动区域就会受到限制,松材线虫也就不会扩散;其次,利用这些媒介昆虫的生物习性进行诱杀、捕杀。包括在其迁徙、交配的主要场所撒下有毒诱饵,在天牛的羽化期加强用药等;最后一招是化学防治,撒药、喷烟“双管齐下”。

  最终,上述几种媒介昆虫在邻水县境内绝迹,而失去了依托的松材线虫活动区域越来越小,并最终被消灭。2010年,国家林业局给邻水县摘掉了松材线虫病疫区的“帽子”。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雪松等62种树种,靠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或罹病木材来完成传播。松树一旦感染,40天内就会枯死,有松树的“癌症”之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