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后青奥,南京发展不可限量

  • 发布时间:2014-09-09 06:01:24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接A1版)惊叹于南京打造这场世界级体育盛会的实力和底蕴。

  让人们惊艳的不仅仅是开幕式。整个青奥会期间,南京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川,尤其是为青奥打造的几张文化名片,都让海内外嘉宾和游客惊艳惊叹:经历600年风雨的明城墙,每天吸引数万游客和大批青奥嘉宾登城漫步,徜徉在最美山水城林间;滨江风光带,吸引大批游人和市民一路骑行饱览大江风光;最新打造开放的六朝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和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每天吸引上万人前往品味历史、精读南京……

  当十朝都会的厚重历史文化,通过这些城市文化名片展现出来,不仅是外地游客,就是南京本地人,也为城市的魅力而倾倒。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南京住了30年,他说:“今年的南京让我特别喜欢。这不仅因为青奥让南京更加美丽干净,更是因为这座城市随处透出的名士精神和古都文化。大约2年前,我向一名美联社记者介绍南京时,对方表示对南京完全不了解。当时我告诉对方,在中国将来能够代表思想和文化崛起的城市,非南京莫属。”

  孟莎美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说,“我毫不怀疑南京的未来价值。我唯一的希望,是这个历史名城,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不妥协自己的身份感。南京不要变成第二个上海,她要永远是一个有城墙、云锦和石头的国际化中国美女,唯其如此,她才是独一无二的南京。”

  这是外界对南京保持文化自信的期待,也正是后青奥时代南京人努力的方向——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色,同时挖掘资源,打造更多的城市文化名片,以此来彰显南京的城市魅力,形成独特的城市吸引力。在这方面,南京还有大量的事要做。

  建立机制长效管理

  用治理“新常态”留住城市好环境

  刚刚过去的“青奥月”,人们惊喜于城市环境的干净美丽,惊喜于近年来最好的空气——整个8月份连续26天空气质量优良,其中9天还是“森呼吸”。

  这样的好环境得来殊为不易。

  今年4月份开始,一场力度空前的“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充分调动了街道、部门乃至全体市民的力量,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直面违建、河流污染、占道经营、无序停车等难题,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各界赞誉不断。

  青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管控更是严格:自7月15日起,全市工地停工;自8月1日起,190家重点企业停产限产,保障空气质量。

  后青奥时代,如何让这种突击的成果得以巩固?这对政府部门建立机制的能力、依法治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8月29日,青奥会闭幕的次日,南京市委常委会就召开会议,再次启动了“再干200天,环境再提升,管理见长效”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提出建立“后青奥”城市建设管理“新常态”,加快城市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

  传统管理是单向的,更刚性,强调行政命令,而现代治理则更重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更宽容地接受创新的商业模式,更包容地吸纳新的技术手段,既强调令行禁止,又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可持续性——南京正是在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探索。

  在前不久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全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中,特别突出城市管理手段的法治化、机制的市场化、服务的标准化、过程的社会化、技术的现代化,以这样的组合拳实现长效管理,践行现代治理的理念。

  青奥会刚刚结束,《南京市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道路容貌管理规定》就率先推出,对相关的管理再规范再细化。今后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机制,加快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城市容貌整洁等方面的立法和修订进程,确保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百天行动中,南京对城市的管理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要想巩固这些成果,未来再干200天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要将突击的行动变成长效的作为,使传统的管理方式变成现代治理的实践。”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说,这是筹办青奥会留给南京的财富,其影响不在于一时的变化,而在于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使现代治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新常态,这将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受益良多。

  国际舞台完美表现

  城市知名度助力招商引资引智

  青奥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不仅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青奥运动员和嘉宾,还有来自600多家媒体的3000多名记者云集,这样的城市品牌推广机会,南京期盼已久。

  南京也抓住了这样的机遇。

  青奥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统计显示,有315家境内外媒体现场报道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盛况;OBS现场直播的时长超过1700小时,视频浏览量158.3万人次,覆盖206个国家和地区;新浪微博平台与青奥有关的话题总阅读量超过了6亿次,参与讨论的微博数突破62万条;境外社交媒体脸谱(Facebook)的粉丝数为40多万人次、推特(Twitter)粉丝数近2万人次;8月10日以来,境内传统媒体报道约4700篇,网络媒体报道(转载)量达4万篇以上;境外传统媒体新闻发稿及转载量约500篇,总浏览超2亿人次;境外网络媒体新闻发稿及转载量超过3000篇,总浏览人数近30亿人次。

  在关注青奥会赛事的同时,很多记者将采访的镜头对准了南京城和南京人。

  香港南华早报一位记者说,南京市民每个人都很愿意用各种形式来帮助参赛的运动员和记者,他在写报道时,特别突出了南京人热情好客的个性。

  来自南非的记者韦塞尔说,南京这座城市比香港、上海等超大型城市更加适合生活,所以他在发布比赛消息之外,还讲了不少南京的基础设施以及美丽的风景。

  巴西记者安迪说,巴西人对南京的了解非常少,所以他此次采写了一些关于南京文化、美食方面的消息,当地读者很欢迎,因为这是他们所好奇的。

  通过这次盛会,南京的美被不同国家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深度挖掘。他们来了,带着好奇和期待;他们离开了,带着美丽而温暖的南京故事,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分享。

  长久以来,很多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的国际化缺乏足够的自信。大上海的虹吸效应,使得南京在吸引高端国际投资和人才方面经常会相形见绌;由于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算高,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所能吸引的境外游客数量也无法与一线城市比肩……

  青奥会给了南京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也给了南京人前所未有的自信。

  “青奥会对于南京国际知名度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这种提升,一定会让我们在今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受益,会在城市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长久地发挥正面积极的影响。”市投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一个令人振奋的统计数据是:青奥期间,南京的游客达到300万人次。在有些景点,很多时段境外游客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南京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将为南京旅游产业带来强劲的发展后劲。

  全球视野国际标准

  青奥锻造人才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回首青奥4年筹办历程,一批80后人才通过公开选拔,进入青奥组委,担任部门助理;数百位基层工作人员从南京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出来,加盟青奥筹备工作。这样一个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的大型赛事,对这支队伍的锻炼是前所未有的。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青奥会期间作客央视《对话》栏目时说:“青奥为南京的可持续发展锻造了一支干事创业的骨干力量。”

  赵伟是青奥组委主媒体中心的语言服务副经理。他和他的团队一直负责各类新闻素材稿、官方网站的图片和文字、场馆标识乃至菜谱、交通信息等材料的翻译和审核。他的青奥邮箱里一天最多收到过600多封邮件,都是需要翻译的材料。青奥会赛时期间,他带着志愿者为国内外记者提供各种语言服务,得到了记者们的高度认可。

  正是看中这群年轻人在保障青奥会过程中的优异表现,9月5日,南京青奥组委人力资源部、市高层管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南京青奥组委人才推介活动上,有78家企业带着有吸引力的岗位前来招才纳贤。当天前来应聘的姚子淳说:“在青奥组委,因为人少事多,大家都是多面手,对外协调、综合事务处理等我都驾轻就熟,感觉经历一个青奥会,自己也升值了。”

  在青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张建军看来,青奥组委推介的人才广受欢迎是必然的。“青奥会历练出了一支有国际化思维、懂国际化运作,能够精细化管理和执行的队伍,这批年轻人堪当重任,将是南京后青奥发展极为宝贵的一笔财富。”他说。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程骅教授说,这批作风干练、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将成为南京深化改革以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的中坚力量,也为今后南京办国际性重大赛事、在国际舞台上唱大戏奠定了人才基础。

  百年前的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南京因此被视为“中国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百年后的今天,南京通过举办青奥会,站上了发展的历史性新起点。

  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之前途不可限量。”随着青奥精神内化为南京的城市之魂,它将演变为南京长久受益、真正无价的财富,积蓄为后青奥时代城市发展“不可限量”的爆发力。

  本报记者 张小川 赵子慧 王馨 顾红梅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