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麟房产卷款跑路或早有预谋
- 发布时间:2014-09-06 09:54: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财经9月6日消息(记者 宝音 刘涛 许新霞 吕红桥)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继续来关注大型房产中介“兴麟房产”卷款跑路的消息。继包头和内蒙古其它城市之后,陕西、宁夏、河南等地,也相继传出兴麟房产人去楼空。目前,最新的进展是,涉事地区的公安部门已经对此立案侦查。其中,兴麟呼和浩特市分公司的负责人已经被当地警方控制。
兴麟房产公司人去楼空后,不少购房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报案,警方也专门腾出了一个办公室接待报案人,并且做笔录。
记者:现在报案的人多吗?
赛罕分局民警:报案的人挺多,这都是报案的。
记者:大概有多少人?
民警:现在有个三百来人,就我接待的就有三百来人。
目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已经对兴麟房产公司展开了立案调查,更多的案件细节不方便透露。赛罕区公安局局长华伟介绍,兴麟呼和浩特市分公司的负责人已经被警方控制。
按照包头市房管局房产监察支队支队长徐东升的说法,中介公司瞬间携购房者的房款蒸发,不是没有前兆。
徐东升:我们在今年的3月2日对德邦和兴麟下发了整改通知,并且进行了曝光,八月下旬反映的群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于八月二十九日,向这两个公司所在的公安分局分别进行了报案。九月初这个事情就发生了。
包头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志斌说,该案件9月2号已经立案,由于是涉众型、跨地区的案件,侦破起来难度比较大。目前,包头市公安局对三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对于其余犯罪嫌疑人正在抓捕中。
吸金黑洞:仅西安就卷走了两千万
记者调查发现,兴麟房产从内蒙古包头发迹之后,迅速扩展到周边省区,甚至是山东这样的东部省份。而到目前为止,兴麟到底骗了多少人,卷走了多少钱,还是个未知数。而中央台记者刘涛在采访中了解到,仅在西安一个城市,被卷走的购房款可能就超过了两千万。
陕西兴麟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坐落在西安市高新区的一栋写字楼上,这两天,听到公司老板跑路的消息,已经有20多位购房者前来讨要购房款,总金额达到400多万元。
购房者:我当时交了二十万,他们中间给我退了八万,我现在还有十二万,他们给我承诺,不停地退,不停地退,一直退到现在,到现在钱没退完,我们大家就觉得上当受骗了,这是个骗子公司。
购房者们说,他们已经吃住在这家公司四五天了,不少人实在扛不住只好和家人轮换着来蹲守,但事情似乎还没有进展的迹象。经过初步统计,通过这家公司购买房子的人达到了150人左右,涉及的房款已经超过了两千万元。
购房者杨先生:我们现在是人这么多,但是我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我们没有一点办法。希望公安部门、国家的政府部门给我们把老百姓的血汗钱要回来。
蹊跷太多 跑路似乎早有预谋
虽然购房者感到突然,但种种迹象显示,兴麟的跑路似乎是早有预谋。首先,资金的流向存在问题。曾在兴麟工作过的李鑫,因为频繁接触财务部门,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
李鑫:正常情况下,就是说咱们卖出去东西了,打这个款的话一般情况下是打在公司的账户上,但是他这个都是打在了个人的账户上。
其次,在管理方面,据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兴麟在全国有成百上千家店面,但是每个店面的法人都不一样。
工作人员:每个店都有这么一个营业执照,但是每个店的法人都不一样。有关部门问我们负责人是谁,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每个店的负责人都不一样。
与此呼应的还有幕后管理者的神秘。知情人士表示,兴麟房产省级公司营业执照注册登记的法人代表都是吴秉麟,身份证显示:吴秉麟男性,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人,出生于1980年5月10日。中央台驻宁夏记者许新霞调查发现,经常跟兴麟房产打交道的,银川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中介管理科科长雷鸣说,从来没见过吴秉麟这个人。
记者:你见过他本人吗?
雷鸣:没见过,很神秘,每次约谈都是他们副总刘爱平,每次都说在北京疗养,身体不好。他不露面,特别神秘。
兴麟房产的“生意经”
显然,兴麟似乎已经做好了缓冲,一旦出问题,店面负责人很容易被当做挡箭牌。而在跑路之前,兴麟房产不务正业也是出了名的。早在一年多之前,《法制日报》就曾经曝光过宁夏兴麟涉嫌违规经营,根据记者的调查,兴麟房产各地的门店几乎都按照统一模式操作运营:代收购房首付款、拖延办理时间、包揽违规业务。兴麟工作人员道出了这其中的生财之道。
工作人员:有什么小额贷款公司,完了把你的钱拿上好几个月,以高利贷的形式放出去,挣这几个月的钱,完了以后回来退给买房这个人,完了以后再赔点几千块钱违约金。但他从中拿这三四十万的话,几个月,如果放高利贷,有可能就挣了好几万。就这样来运作这个东西。
评:楼市低迷 不法中介跑路可能“前仆后继”
应该看到,楼市的持续低迷已经使得包括房产中介在内的诸多房地产企业经营遭遇困境,坐着挣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破产、跑路势必成为一些不法房企和房产中介的可能的选择。兴麟房产关门跑路不会是唯一的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购房者和监管部门有必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