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功夫在平时 遇旱心不慌

  • 发布时间:2014-09-05 05:21: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三星村村民张春海清楚记得5月初的那场雨,滴滴答答的雨珠汇成线,流进刚刚播种完的玉米地,也淌进他的心里。张春海盘算:照这样,今年就省心了,玉米收成肯定不错。农民们盼着风调雨顺,可旱情偏不期而至。“6月11日之后的3个月里,我们这里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张春海说。

  国家防总统计,6月下旬开始,特别是进入8月后,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开始在包括通辽在内的东北地区蔓延。

  旱情的发展时间恰好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旱情会影响东北“大粮仓”这些地区的收成吗?

  设施建设要夯实

  通辽市有2000多万亩耕地,粮食产量占内蒙古的四分之一,是我国23个百亿斤粮食地级市之一。再过一个月,通辽的玉米将进入收获期。

  “这段时间降雨确实少,但对我们来说,无非是多浇两遍地的事。”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辽阳村农民孙立新说。辽阳村的3400亩耕地有充足的灌溉设施,其中的1000多亩地今年还用上了膜下滴灌。“在井房一刷卡,水直接顺着滴灌带进入玉米根部。”孙立新说,“水浇得及时,预计产量不会受多少影响。”

  “大旱之年能保证总体丰收,离不开多年来我们坚持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通辽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建国说。他回忆,通辽市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入2000年后开始加速,特别是2011年以来,膜下滴灌、高标准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通辽地下水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能保证100亿斤粮食的基本产量。”

  当然,大旱并非完全没有影响。在通辽缺少水源的山丘地区,旱情造成了370万亩耕地成灾。“好在今年我们新建了166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功能区每亩地能增产300斤到700斤,可以弥补有些地区因旱灾造成的减产。算总账,粮食丰收应该不成问题。”李建国说。

  “抗旱靠的是平时积累。农田水利建设到位了,即使遇到天旱,照样能丰收。”开鲁县副县长王洪江说。

  农业节水需坚持

  久旱的通辽盼着一场透雨。但是,大雨能缓解一时的旱情,改变不了长期缺水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通辽的大小水库里都是水。”李建国说,记不清从几时起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一项统计显示,通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1200立方米,是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节水势在必行。一项统计显示,2012年,通辽农业用水量23.7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3%。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节水必须先行。

  通辽的情况并非个例。2012年,水利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计划2012年到2015年投资380亿元,在东北四省区建设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800万亩,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完成451万亩建设任务。

  通辽市库伦旗小南京洼村地处山丘区,过去基本靠天吃饭,好的年景每亩地也就500斤玉米的收成。2012年,通辽市水务局率先在这里实施膜下滴灌项目。“一开始,老百姓不相信靠一根细管滴水就能把地浇透。”小南京洼村党支部书记杨景祥回忆,现在,实践打消大家的疑虑。“膜下滴灌一亩地一次只要15立方水,省水。卡一刷,水肥一起灌到玉米根部,7个人8天时间就能浇完5000亩地,省肥、省工。”

  杨景祥所说的优点,张春海同样感受到了。只不过他所在的三星村地处平原地带,先天条件优于小南京洼村。“以前,一亩地能收1600斤到1700斤玉米,现在用水、用电、用肥、用工都明显减少,每亩地增产300多斤。”但张春海心里也有小算盘,使用膜下滴灌,每亩地每年需要投入200元左右用于更换地膜和滴灌带,“200元投入换300元收入,投入有点高。”

  后续投入待破题

  张春海的顾虑正是李建国担心的地方。“国家实施节水增粮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井房、主管道等属于一次投入,可长期使用,但地膜、滴灌带等却需要年年更新,长期投入。”

  使用膜下滴灌的节水账清清楚楚:采用传统方式灌溉一亩地需要300立方水,膜下滴灌只需要120立方水。但农民还要算经济账,每亩地每年200元的投入能带来多少收益?

  “如果像张春海家一样产粮基数原本就比较高,或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会打折扣,”李建国说,跟着打折扣的就是节水的效果。

  据了解,对膜下滴灌后续投入不足的担心普遍存在。李建国说,他不止一次和各地的同行讨论解决办法。“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制定稳定的节水灌溉投入机制,出台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希望运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约束粗放的农业用水行为。”

  长效机制还有待研究,现实的办法已在实践中。今年,一家生产地膜及滴灌带的企业在通辽投产,公司负责人向巨东说,他们将对用过的地膜及滴灌带进行以旧换新,一方面降低公司的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农民的投入。

  王洪江正在尝试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我们在王家店村开辟了试验田,在科研部门的指导下试种不覆膜滴灌的玉米,如果各方面数据令人满意,今后会考虑推广,减少对地膜的投入。”在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以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肥料种植的玉米。“我们要找到最适合开鲁的种植方法,从多个角度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种田的投入产出比。”王洪江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