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专访马建堂:大国经济“体检”

  • 发布时间:2014-09-02 17:30:1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三经普")已进入后期数据汇总阶段。不久前进行的质量抽查显示:这是一次高质、高效的"大国体检"。

  除了提交"体检报告"这一基本任务之外,此次全国经济普查还大规模采用了信息技术,也使此次统计实践成为中国统计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统计部门还将进一步采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分析,以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三经普"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提高公信力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展如何,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怎么样?

  马建堂:我国于2014年1月1日到3月31日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现场登记工作。6月国务院经普办还组织开展了"三经普"事后质量抽查工作。目前"三经普"已经进入后期的数据汇总阶段。

  我们从全国各地抽调334名人员组成了31个抽查组,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5个县(市、区)、306个普查区(小区)中的12788个普查单位和3057家个体经营户进行了现场核查,掌握了样本单位在普查登记中单位和主要指标发生的差错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三经普"单位净漏报率低于0.02%,主要指标误差率显著低于允许的误差标准。这说明,我们这次经济普查质量是非常高的。

  《财经国家周刊》:据我们了解,这次事后质量抽查在组织模式上与此前有很大区别,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抽查的情况?

  马建堂:保证普查质量,一是靠方案严谨,二是靠技术支持,三是靠事后抽查。这次经济普查涉及除第一产业外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可以说是一次摸清"家底"的"大国体检",将对"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

  在方案设计时就安排了事后质量抽查环节,这种安排本身就带来一种压力,让普查员认真进行调查统计。这次抽查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是,首次邀请了60多名社会义务督察员和媒体督察员参与其中,以公开、透明的抽查方式增强普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公信力。

  我们一方面公开招募志愿者,优选了31名社会义务督察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警察、行政干部、在校大学生、基层统计站所工作人员;另一方面通过中宣部从各省抽调31名骨干记者。每个抽查组,配备1名社会义务督察员和1名媒体督察员。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抽查员是不是严格按照规范工作。以透明公开的方式,确保抽查工作不走形式。在监督员和媒体记者面前,抽查组的工作将会更加规范、严谨,杜绝人情抽查,否则一个微博发到网上去,被曝光了,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面对媒体监督员和社会义务督察员,地方政府部门对抽查工作配合度也增强了。

  保障抽查质量的核心是保密。所以,这次除了引入社会监督员与媒体督察员外,还制定了更为严密的程序,确保抽查准确。

  抽查采取大中小3层信封制度。具体说就是,全国31个抽查组临行前都从国务院经普办领到了一个大信封,每个大信封装有3个中信封,每个中信封里装着写有被抽中的市(区、县)名单的纸条,还装有3个小信封,小信封中是被抽中的3个普查小区名单。国务院经普办要求抽查组只能提前半天打开相应信封并通知对方。任何一个信封都要由社会义务督察员检查是否密封后开启,再由媒体督察员当场宣读。而直到抽查人员到达最终的抽查小区后,才由经普办将需要抽查的单位和企业名录等推送到抽查人员手持电子终端上。这么一来,地方相关部门就没有办法提前布置了,确保了被调查对象材料的客观性、原始性。

  不仅如此,我们抽查区是机器随机抽取的,而不是按照"顺路"原则选取的。比方说在甘肃,抽查第一站是兰州,第二站从兰州走了300公里到了西部的武威,而第三站是天水,又向东折回来了。我们甘肃抽查组组长冯乃林回来告诉我说,由于不允许提前半天以上告知地方,所以他们在武威抽查完后知道下一站是天水,就开车猛跑,中途也不敢歇息,走了600多公里,晚上9点多才到天水。

  这次抽查还开了一个先例:为强化保密纪律,国家统计局首次将抽查信息明确定为"国家秘密",一旦泄露就是违反《保密法》的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另外,与此前抽查工作不同,此次抽查人员乃至社会义务督察员和媒体督察员都实施回避原则,不能够抽查自己所属省份;在抽调各地统计部门骨干组成抽查组时,要求每组不允许出现来自于同一省份的抽查员。

  可以说,这是历次事后抽查中最严谨的一次。强化保密原则、强化外部监督这些方法,我们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还会借鉴运用。

  统计事业的里程碑

  《财经国家周刊》:据我们了解,这次信息技术支撑对"三经普"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马建堂:对,从统计事业本身发展来看,这次三经普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拿"三经普"与"二经普"的数字进行对比:"二经普"调查约700万法人单位、2800余万个体经营户,"三经普"调查1000多万法人单位、6000万左右个体经营户;"二经普"普查员和数据处理人员约500万人,"三经普"普查员和数据处理人员约300万人;"三经普"主要数据公布时间预计比"二经普"提早2~3个月。

  与"二经普"相比,"三经普"可以说是,工作量翻倍、人员减少、时效提前。这是怎么做到的?除了得益于方案合理、普查员认真履职之外,主要是"三经普"采取了一套信息化技术手段,首次全面采用了电子终端设备PDA。PDA与统计局近几年大力推进的联网直报系统和数据处理平台相结合,基本实现了经济普查数据采集、报送、处理等整个统计过程的信息化。

  我们都知道,真实性和及时性是统计工作的两个核心要求。可以说,全面采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实现数据采集、报送、处理等的自动化,既大大提升了统计的真实性,也显著提升了统计的及时性。

  《财经国家周刊》: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PDA的使用?

  马建堂:PDA的全称是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也就是个人电子终端。这是国家统计局与相关技术企业合作,结合此前统计部门积累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创新研发的一种手持电子终端系统。它集信息采集、传输、电子地图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身,发挥了两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首先,它能够显著提升统计真实性。真实是统计的生命线。一方面,PDA具有拍照和定位功能,普查员对企业的营业执照、纳税凭证、行业组织代码进行拍照后,还可以对被普查单位进行定位,单位是否真实存在、普查员是否实地到了被普查单位进行调查,一目了然。在"三经普"中,使用PDA采集的中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单位漏报率非常低。另一方面,数据搜集之后,由PDA直接报送到国家统计局,减少了逐级报送的环节,排除了很多人为干扰因素,而且任何数据改动都会留下可追溯的电子痕迹,这也大大增强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二,它也明显提升了统计的及时性。真实的数据越能及时地传递给用户,数据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次"三经普"的统计及时性大幅度提高。当前"三经普"的统计数据已经到了数据汇总阶段,而此前这个时候,统计数据还只在录入过程中,时效比过去提高了3个月左右。

  在经济普查中,每个单位需要填七八套表,每套表又有许多指标,过去完全采用手写方式,调查回来后需要雇佣大批人员把几百万人搜集到的手写报表录入为电子版,不仅费力费事,误差也大。我记得多年前我们统计部门还组织过录入竞赛,最快的录入员1小时能录入2万个字符。而"三经普"中,工作流程就大不相同了,普查员手持PDA,直接根据事前输入的电子地图,确定企业位置,将企业人数、营业收入、纳税数据等信息填入电子表格,点击后就直接发到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处理平台。PDA的全面使用解决了采集和报送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了采集和报送时效,同时还省去了录入环节,明显提升了及时性。

  另外,PDA的使用还将实现我国经济普查史中又一个第一次:由于PDA中存有电子地图,数据出来之后,大到大江大河沿线、各铁路沿线的经济情况,小到一个城镇、一条街道、一栋建筑的经济情况,都可以在电子地图上一清二楚地统计与展示出来,实现数据统计从一维向二维的质的飞跃,对于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等将提供充分而准确的数据支撑。这在我国经济普查史上是第一次。

  对统计事业发展而言,PDA发挥的作用与智能手机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具有革命性。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在使用大数据进行相关预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工作是不是造成了很大压力?

  马建堂:我们不认为是压力,觉得这是统计事业的巨大机遇。国家统计局在拥抱信息技术方面,是一直走得比较靠前的。

  大数据能够使统计部门获得更加丰富客观及时的基础数据,大大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减少报表填报任务,减轻调查对象负担,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效能,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

  现在我们正在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强化对大数据的运用。比如,通过与电商企业的合作,获取了过去因没有名录库而无法统计的网上零售额数据。统计局正在通过互联网搜索数据预测经济走势,建立新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同时,用以判断评估统计数据。

  我们希望企业等民间机构进一步向政府统计部门开放大数据,以便统计部门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国家统计局也将向社会逐步开放个体信息以外的统计数据。数据开放和统一标准是大数据利用的两个关键环节,希望立法先行,全社会共同努力。记者 王海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