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我是文艺兵 我是抗日战士

  • 发布时间:2014-08-31 03:34:4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我等我爹爹

  回家过年

  唱起这首家喻户晓的《北风吹》,提起歌剧《白毛女》,人们就会想到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他与丁毅合作的这部作品,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也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烙下了深深印记。1924年出生在山东峄县贺窑村的一户贫苦农家,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贺敬之的一生与文艺和抗战密不可分。他曾说,“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少年时代的贺敬之在北洛村私立小学读书。那时候,抗战虽然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民族救亡的呼声已遍及中华大地。1937年,贺敬之进入兖州简师学习。但不久后,山河破碎,简师南迁,他又因为年龄小被迫退学回家。当他在家万分苦闷,各方打听母校迁移去向的时候,台儿庄战役打响了。

  看到原本美丽的山河家园在战火中满目疮痍,听着祖国大地在敌人践踏下痛苦呻吟,贺敬之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毅然出发,开始寻找母校、随校流亡。一路上,一些进步书籍和刊物就成为了他宝贵的精神食粮。通过读《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他渐渐了解了长征、了解了鲁艺,也就在那时,在心中萌生了投奔延安的想法。

  一路辗转,终到延安。他凭借组诗《跃进》和文艺功底被鲁艺录取,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他写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诗歌,还写出了《小兰姑娘》《红灯笼》等农民题材的诗篇,受到大家的喜爱。

  但要说当时对贺敬之创作活动影响启发最大的,还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精神是在总结了“五四”以来包括根据地以及苏区乃至国统区等地的革命和进步文艺的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纲领,是宏观的社会主义文艺学。贺敬之认为,《讲话》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式,满足了他思想理论的需要。

  《讲话》发表后,根据地开始了新秧歌运动。贺敬之担任秧歌剧的文字执笔。从1943年到1944年,贺敬之创作了不少歌词,这其中就包括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一支歌穿过抗日的烽火,穿越解放战争的硝烟,把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人们对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记忆。

  还有一首没有署名,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地地道道陕北民歌的《翻身道情》,也是贺敬之于1943年创作的。歌曲真实而生动地传达了陕北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闹翻身”的火热情感。通过深入生活,体验情感,贺敬之已经能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他们对新生活的感受。那一时期,他还创作小秧歌剧《瞎子算命》《拖辫子》,中型秧歌剧《周子山》等。

  从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到歌剧《白毛女》,从《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到《三门峡颂歌》《西去列车的窗口》,贺敬之的每一部作品发表出来,都有一定分量。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但在当时成为打动人心、凝聚力量、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在之后的岁月中也以其艺术魅力的沉淀升华,感染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中华儿女。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