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了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发布时间:2014-08-31 03:34:3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当《经济日报》记者来到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新落成的排练场采访时,21岁的曲扎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专心致志地拨弄着六弦琴。来自拉孜县芒普乡的曲扎是一位农牧民的孩子,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和演出,现在已经是一名专业的“堆谐”演员,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基本工资,可以一门心思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排练场内还有其他十多名青年男女在排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孜堆谐”。

  “拉孜堆谐”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在日喀则拉孜一带的融歌舞、说唱、弹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后来逐步演变为踢踏舞。

  因为没有年轻人加入,堆谐舞步、词曲一度面临失传。现在,在西藏自治区、上海援藏工作队的共同扶助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拉孜堆谐保护传承的队伍,不仅让拉孜堆谐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还走上了更大的舞台,焕发了新的生机。

  拉孜县正式成立了民间艺术团,还在上海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帮助下添置了专业的服装、道具。拉孜堆谐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了专门机构,还有了经费保障。上海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出资150万元设立堆谐文化专项基金,支持以堆谐为主的民间文艺活动的保护和发展,为艺术团修建了排练场、专业音响室、化妆室等,并多方协调让拉孜堆谐走上了“亚信峰会”的舞台。

  “要不是有援藏工作队的帮助,我们不会出去表演,更不会登上‘亚信峰会’的舞台。”拉孜县文广局局长顿珠央拉说。对口援藏在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的同时搭建了一座又一座让藏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走出去了,名气大了,商业演出接踵而至,民间艺术团的效益越来越好,演员们的收入越来越丰厚,大家学习提高表演水平的积极性“水涨船高”。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拉孜县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致富路。

  走出去后,上海援藏工作队又思考着依托拉孜位于日喀则西部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游客众多的条件在拉孜本地进行演出。上海第六批援藏工作一开始,就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400万元的拉孜县堆谐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第七批援藏工作继续推进拉孜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续建。建成后,拉孜县民间艺术团就可以定期在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演出,他们还将打造以堆谐为主要内容的剧目。

  “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把产业援藏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援藏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培育援藏工作的‘造血’功能。”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戴晶斌介绍。

  培育文化产业援藏的“造血”功能,不仅要让藏文化走出去,还要在本地创造条件掀起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浪潮,更要让大家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致富。为此,上海援藏工作队注重挖掘当地文化发展成文化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依托文化致富。前不久,上海援藏工作队投入2000万元资金帮助江孜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的《江孜印迹》实景剧正式公演,不仅把江孜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保护,还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西藏努力下,西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西藏已有7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323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27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