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础研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
- 发布时间:2014-08-29 01:32:35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何让基础研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怎样让基础研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开拓创新思路,采取了许多招法,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近年来天津市实施了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在驻津的高校中普遍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大了高校成果的转化力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已组建了8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8个转化中心启动运行至今,组织80多支创新团队、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解决难题,与各区县、功能区建立4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举办20多场对接座谈会,500多名专家教授与200多家企业面对面洽谈,就100多个项目合作达成意向,与企业签订横向技术开发合同500多项,技术成交额超2亿元。与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同组织“科技成果对接午餐会”,小小午餐会,构建大平台,探索高校超过转化新模式。利用每周三的午餐时间由专家发布科技成果,企业依据需求对接技术并由金融公司跟进投资优质项目,技术经纪人将全程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截至目前已举办五期,已有十几家企业在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下分别与天大内燃机研究所、机械学院、环境学院、化工学院的专家们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由金融公司跟进投资。三方将共同推进项目落地,延伸产学研合作链。天津工业大学转化中心与西青、武清、大港、津南等区县建立光电、新材料、自行车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南开大学与津南区政府签订协议,建设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将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就地孵化,预计5年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5亿元。
与此同时天津市还通过研究,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评价指标,以此为依据对高校进行检验考核。目前天津市基于驻津的15所开设理工农医类学科的高校数据,完成了初步研究报告,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探索建立与高校特点相适应的科技统计、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积累了实践经验。
——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院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了对重点实验室认定和管理工作。一是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给予建设经费配套,并在场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中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96个。三是成立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医学健康、生物与医药、化学与化工、信息与电气工程、农业与食品、城建与环境等领域,成立了8个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优势、企业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优势,探索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的结合,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交流,培养人才,实现合作共赢。四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立项时给予重点实验室优先照顾,培育更多的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队”。在上一个评估周期内,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310项,获资助经费24.09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19项,发表学术论文11563篇,申请发明专利1785项、授权867项,高水平成果层出不穷。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性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糯扎渡、向家坝等60余项重大水利工程,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测定STIM1蛋白的精确三维模型,完整揭示了该蛋白激活的分子机理,对相关药物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天津工业大学“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膜材料与膜过程领域进行原创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孵化出膜天膜科技这样的上市公司。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及服务体系建设,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天津市通过推动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成果产业化创新环节互为支撑、创新要素彼此衔接的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据统计,全部111个(筹建)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都是科技型企业,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有81个。企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行业进步、升级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还为本行业各类企业提供服务。同时,鼓励企业重点实验室与院校联合共建。共建单位不仅有坐落天津市的高校,也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外地著名学府,与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提升、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促进相关领域产业升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