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 发布时间:2014-08-26 06:14:4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是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找准了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必将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 考试招生制度为何要改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就是古代考试制度改变读书人命运的生动写照。进入现代教育以来,考试制度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微评

  ◎只看分数不看人的考试,会让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让青春年华沉没在题海里。

  ◎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枢纽也是闸门,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突破的难点。

  ◎滥加分、假加分,就好像发令枪未响,已提前跑了一程,让“裸考”的考生情何以堪。

  ◎一边心疼孩子辗转于各种补习班,一边迫于升学压力又不得不逼孩子上“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选拔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莘莘学子通过考试“跳过龙门”,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同时必须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日益凸显。

  唯分是举,应试倾向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分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唯一“杠杠”,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分分计较;学校和老师围着升学率转,疲惫不堪……为分而学、为考而教的状况,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导致育分不育人。这种状况下,往往是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锻炼、重智育提高轻德育培养,很多学生被训练为应试机器,成了“背多分”,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招考不分,录取方式单一。考试的初衷是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招生的目的是选拔优秀合格的学生。两者本是相对独立、互相关联的环节。但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多地把一次考试、一个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现在的试卷内容,明显向选拔研究型人才和科学家倾斜。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以及单一性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声 音

  袁贵仁:改革须积极稳妥、蹄疾步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给改革留下“后遗症”。

  考试招生存在不公问题。招考制度犹如一把尺子,丈量着教育公平,引领着社会公平。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差距。但现实中,种种考试招生的不公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比如,一些生源大省考生上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偏少,招考的地区差异明显;重点大学的农村考生比例下降明显;小升初“择校热”高烧不退、屡禁不止;等等。

  招考不改,教育难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教育部表示,2014年年内将出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可以说,考试招生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二 高考改革有什么突破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在整个招考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一切皆空谈”。

  为此,这次改革把高考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系统综合的设计,先在一些地方试点,将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命运,改为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评价选拔体系,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综观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有不少重要突破。

  第一,统考内容和方式有突破。统考,也就是现在每年6月7日、8日(一些地方到9日)进行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统考考什么、如何考,是高考改革的“重头戏”。在统考改革方面,重大举措主要是两点:一是调整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外语不再在统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可以一年多考,将最好成绩计入统考总分。

  链 接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的有关重大事件

  ◆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改革。

  ◆ 2000年,北京等地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 2004年,全国推广分省命题。

  ◆ 2005年,开始实行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 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 2007年,海南等4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

  第二,综合评价有突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再实行百分制,而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高校招生基本要求,自主选择参加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招生录取有突破。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实施两个方面重点改革。一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二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体现职教特色,在录取方式和时间上与普通高校分开,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人们对高考改革最担心的是,增加了学生平时表现在高考录取中的分量,会不会被一些人用来打“人情分”,带来新的不公平。有什么措施来防止出现这种弊端?具体说,就是要加快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为确保高考公平保驾护航。

  晒政策

  2014年起高考部分加分项目调整情况

  1.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2.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加分资格。

  3.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等8项。

  4.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参见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三 中考改革亮点在哪儿

  中考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关键一跃,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枢纽。中考改革的取向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每个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中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这次改革究竟有什么亮点呢?

  亮点一:注重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次考试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局限,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根据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科目的学习完成后,及时安排相应考试,减轻学生集中复习和备考压力。同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参考。

  亮点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优质高中师资强、硬件好,进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大,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是否合理,关系着中考改革的公平性。要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办法,使优质高中向普通初中倾斜,为在薄弱初中的学生提供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分配比例已超过50%,山西、山东等省甚至达到了100%。北京在2014年中考改革中,将全市83所优质高中校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

  亮点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很多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又打开“一扇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在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中分开,使部分学生从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分流出来,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 小升初改革有啥举措

  晒政策

  做好重点大城市就近入学工作的目标

  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摘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小学升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升学,从1986年开始,在普及初中的地方,就推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免试升入初中的改革。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一定程度减轻了小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但事实上,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初中,这导致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小升初“择校热”愈演愈烈。孩子们苦练各种“绝技”,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应平静轻松的小升初成为一场激烈的“大战”。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并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举措。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等一系列具体措施。2月,又专门发出通知,对做好重点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要求。要确保免试就近小升初政策落实,关键是用好这样几招。

  科学划定片区。落实就近入学,首先要把“近”的范围划定好,让大家知道哪个孩子该上哪个初中。科学合理划定片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教育部提出,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严格学籍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13年9月1日起,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获唯一学籍号。统一建成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这将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强化公开监督。免试就近入学的各项措施管不管用,关键是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应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等相关信息。小升初期间,应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问与答

  问:如何划定招生片区?

  答: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有的区域内有多所初中,有的区域内只有一所初中。据此,划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校划片,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另一种是多校划片,对于初中比较集中的城区,暂时难以单校划片,可按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探索学区化办学。所谓学区化,就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北京市西城区从2014年起试行学区制,以15个街道行政区划为依据建设11个学区,通过优质校与部分学校的重组,对学区内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实现学区之间、学区内各学校之间资源均衡配置。同时,还将采取高校、优质中学办附小的方式推行九年一贯制。全国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类似试点。

  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减少特长招生、取消“共建生”,优质学校片区买房落户成为择校的唯一途径,造成“学区房”房价上涨等。对此,还要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启程。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枝“祖国花朵”都将竞相绽放,成为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

  声 音

  蔡达峰:就近入学关键在于教育的均衡化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就近入学是为了公平公正,必须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和质量的均等。如果公办学校有质量差异,就近入学就难以实现,因为人们一般会认为,“教育质量”比“上学便利”更重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