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原“种草人”

  • 发布时间:2014-08-26 01:30:5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安 娜

  8月的西藏阿里噶尔县,不时可见一片片紫色花海,微风拂过,翩然舞动,美不胜收。

  这就是被高原百姓视为“神草”的优良饲草紫花苜蓿。这植根于高原的美丽花草,倾注着援藏干部韩俊文10年的心血。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噶尔县自然条件恶劣,遍布荒漠戈壁,百姓放牧为主,生活艰困。

  为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帮助百姓脱贫致富,2004年,陕西省第4批援藏干部提出,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噶尔县率先开展人工种草项目。2005年,37岁的韩俊文作为农技人员聘用来到这里,聘期两年。

  告别故乡陕西靖边,远离父母、妻子和孩子,韩俊文只身1人来到噶尔县,开始了艰难的种草生涯。

  “初到噶尔县,这里几乎一无所有,肥料、种子、农具样样缺,他四处奔走,选种、购买农具、肥料,千里迢迢运回阿里,带领当地的百姓,一锹锹平整土地、做水渠。”韩俊文的同事熊应龙介绍。

  每天天不亮,韩俊文就要到地里观测气温,查看幼苗长势,常常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高原烈日晒得他皮肤黝黑,胶鞋和工作服糊满泥沙。由于交通不便,每月他只能搭农用车到镇上洗一次澡,有时等车就要等上几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紫花苜蓿试种成功、长势良好,被重点推广。2006年,从最初的50亩扩种到300亩。

  2007年,韩俊文聘用期满。但这里紫花苜蓿种植刚刚起步,管理和技术都还不成熟,领导再三挽留。韩俊文留下了。

  “不是不想回去,老百姓还没掌握种植技术,我走了就前功尽弃了,在这里奋斗了两年,舍不得啊。”韩俊文说。

  2008年8月,在韩俊文和陕西省援藏干部共同努力下,噶尔县第一次引进了80头奶牛,免费分发给当地百姓饲养,计划将人工种草项目从单纯的种植,向种、养结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谁知到当年冬天,有一半奶牛被农牧民卖掉了。“我们工作没做到位,老百姓没有认识到种、养结合带来的经济效益。”韩俊文表示。

  他继续手把手地向老百姓传授种草技术,给他们算经济账:“6亩的紫花苜蓿就可以养1头奶牛,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15到30斤,1年下来可以赚2万多元;卖草,1亩地可以卖1000多元;种青稞,1亩地只能卖三四百元……。”

  经过了两年的努力,老百姓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观念彻底转变了。从2010年开始,噶尔县不少农户开始自发回购奶牛,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草。

  噶尔新村村民白马洛桑是最早跟着韩俊文种草的。“开始家里只种了一两亩紫花苜蓿,后来看到种草效益明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今年种了20亩,现在家里养了4头奶牛,年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了,这都要感谢陕西援藏干部和韩俊文的帮助。”他说。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当地的人工种草总面积已达24600多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5520亩,基地1年可产鲜草11000多吨,可饲养奶牛200多头。噶尔县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4年的3000元左右,增加到7000多元。

  从2005年到2014年,韩俊文一干就是10年。如今,他由最初的技术聘用转为驻藏干部,担任噶尔县农牧局副局长。这片高原上的干部、农牧民给他取了个雅号——“种草人”。

  “今年,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将超过8000亩。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引进先进的喷灌设备,在那边建一家乳业加工厂。”站在紫花苜蓿丛中,“种草人”韩俊文对记者说,“再有几年,等这个地方形成规模,大家都懂技术了,我就可以放手了。”

  (新华社拉萨8月25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