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24亿”并未白烧

  • 发布时间:2014-08-22 03:29:2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赵翰露

  这几天上网,常可见到不少关于互联网打车软件的新闻,标题诸如“互联网打车APP遭政策冷对,24亿补贴打水漂”、“24亿补贴为何留不住消费者的心?”、“补贴大战熄火,烧24亿元仍无盈利模式”,等等。说的是,8月初滴滴、快的取消补贴后,打车软件市场热度骤降。

  多家媒体引用的“24亿”中,滴滴打车占14亿元,数字出自滴滴打车今年3月底自行发布的报告。报告称,14亿元补贴为滴滴带来7800万用户,用户获取成本约为每人18元。而快的打车否认了“10亿”这个数字,恐怕是原作者在数月前“滴滴出资10亿血拼快的”这一报道基础上的猜测。

  且不论数字精确与否,打车软件开展补贴以来,在乘客和司机身上花了很多钱,这的确是事实。这笔钱,媒体普遍认为是“打车软件的用户获取成本”。而另一端,每个用户能为滴滴、快的带来多少收益呢?有的媒体非常直接地回答:没有盈利模式,看不出来有什么收益。

  但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和投资者遵循的,并不是这个逻辑。众所周知,“烧钱大战”打响时,看似是滴滴与快的的竞争,实则是背后两家巨头——腾讯与阿里旗下支付软件的对垒。效果如何呢?根据某监测机构的报告,2014年一季度,也就是“烧钱”烧得最猛的那段时间,全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猛增一倍,交易额增长超过8500亿元。而“烧钱”大战逐渐熄火的二季度,增长率立刻跌到了可怜的0.2%。尽管可能有其他因素,但打车软件补贴与移动支付市场增长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个需要考量的谱系是O2O。在从业者看来,打车软件正是一个有很强应用场景的O2O平台。数千万人出门打什么车、去什么地方、花多少钱,这样的“大数据”,不值钱吗?一旦打车,就要打开打车软件,小小屏幕,可以说是满载商机。这样的平台,自然也有其巨大的价值。

  当传统企业在为新生事物“破坏市场规则”争论时,何不想想,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移动互联网企业“烧钱”。虚火有之,泡沫有之,但动辄给出上亿估值的投资者们,并不是傻子。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为了现在仅仅是一个概念、未来可能商机无限的项目投下血本,可能是创新型企业必须做,传统企业也该学会接受的一件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打车软件“烧掉24亿”,甚至“找不到盈利模式”、“打水漂”,多少有点离题了。

  当然,打车软件的补贴之下,的确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在合法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练好内功,光靠补贴来吸引司机和乘客,短期或可承受,长期来看,会不会成本过高?用户忠诚度如何保证?是否能始终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相关部门都必须给出清晰的答案。今年5月,滴滴、快的在取消补贴后,又重启补贴。这样的事会不会再发生,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