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斜背茶的第二春

  • 发布时间:2014-08-19 08:33:27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老寨村,海拔1000多米。云雾缭绕的沟谷、岭头,遍布着半野生状态的茶园。村民们在满目苍翠的育苗基地里,为斜背茶苗除草、施肥、治虫、摘顶芽、补苗。连片的茶叶苗圃引人注目,苗床上一畦畦茶苗长势喜人。

  “深山出好茶,今年茶商来收毛茶,价格都在300元-320元/公斤,好的每公斤400多元,大家都看好斜背茶。”近日,村支书陈永标对到访的记者说,村里现有的500多亩茶根本就不够卖,村里准备在年底新种180亩茶。

  “但就在几年前,斜背茶少到连我们自己都快没得喝了,更不用说卖。”50多岁的陈永标话锋一转。

  斜背茶,在陈永标带着龙岩口音的述说中浮沉……

  生长

  龙岩斜背茶,原属传统炒青绿茶,具有300多年历史,主要产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新罗区江山镇新寨、老寨、背洋等村。其外形紧实,叶底肥嫩,色泽油润,黄绿相间,汤亮橙黄,醇有韵味,香气浓郁,经久耐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斜背茶就被列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并成为新罗区唯一入选《中国茶经》“地产名茶名录”的优质高山精品名茶。2008年,斜背茶和铁观音等一同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

  出身于种茶世家的陈永标,对斜背茶有着忘不了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平常喝的就是斜背茶。村里有10多棵两三百年的老茶树,从老茶树采的茶,只有春节或是最尊贵的客人来了才能喝上一泡,那真叫香啊!”陈永标说,改革开放初期,长辈们就开始大量种植斜背茶,它也成了当时附近一带几乎唯一的经济作物,不少村民靠它换回生活必需品。

  斜背茶,就这样在老寨等几个高海拔山村里安静地生长。

  没落

  世纪之交的那一轮茶叶热,却让一直养在深闺的斜背茶遭受到极大冲击。

  陈永标清楚地记得,本世纪之初,当铁观音、岩茶名声大噪、行情看涨之时,斜背茶价格却几乎没动。

  种植成本在上涨,价格没动就意味着茶农种植没什么效益。当地茶农也想适当提高价格,却被来收茶的茶商泼了一盆冷水:“看看你们的包装、工艺,茶好喝却不好看,现在不比以前,怎么能卖得上高价?”

  卖不上高价,大家也就没什么种植积极性。

  “山上很多茶园无人管理,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不少有着一二十年历史的老茶园,都跟山上的杂草、灌木混在一起,一些老茶树甚至枯死。每到采茶季节,茶农为了采点茶自己喝,要拿着柴刀一路劈杂草,才能进到茶园里。”说到斜背茶最没落时的场景,陈永标至今仍有些伤感。

  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陈永标也没放弃种植斜背茶。

  “做茶,说到底是做生态。江山镇的生态很好,且斜背茶都是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几乎没什么病虫害,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陈永标相信,斜背茶总有重现辉煌的那一天。

  归来

  后来的情况,印证了陈永标的想法。最近四五年,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越来越重视,沉寂已久的斜背茶迎来发展第二春。斜背茶的平均价格在300元/公斤以上,茶农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荒废的老茶园恢复了,新的茶园也被不断开垦出来。

  为了恢复、进一步做强做大斜背茶,当地农业部门对于新发展的茶园给予每亩120元的补贴,市扶贫“两会”(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每年扶持新寨村20万元,大部分用于扶持斜背茶发展。

  与以前茶农们单打独斗种茶不同,斜背茶还走上抱团发展的道路。新寨、老寨、背洋村联合成立斜背茶专业合作社,105名茶农携近1500亩茶园入伙,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形式,申请注册“高山斜背茶”商标,在龙岩地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到2015年发展到2000亩左右。

  然而,在陈永标看来,斜背茶的回归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虽经这几年不断努力,原来一年只能采一季的斜背茶,目前已实现春秋两季采青,亩产茶青每季已达1250公斤左右,产值2万多元,效益大大提高,但规模还不够大,品牌还不够响,做红茶还是绿茶令人纠结。”

  “斜背茶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希望它未来走得更好。”陈永标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