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转型之道
- 发布时间:2014-08-18 13:58:1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近年来,信托业飞速发展,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然而,信托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三期叠加”的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泛资产管理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信托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风险事件增多,也使得信托业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为此,本刊特别约请几位业内高管和专家,共同探寻信托业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
信托之路
自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以来,信托行业已经走过35个春秋。很多人在回顾信托的历史时,喜欢用历次整顿来划分,但是笔者更愿意从发展的角度,把信托行业迄今为止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法两规”颁布前是信托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中国的信托机构从设立到宏观管理,再到业务运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由于信托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以及功能错位与定位模糊,整个行业在缺乏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客观条件的背景下由“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第二阶段:信托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一法两规”的出台成为信托业根本制度重塑的基础,从此信托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随着泛资管格局开启,信托行业不再是信托制度的独享者,而是要与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子行业在竞争中实现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满足市场日益多元的资产管理需求。
回顾信托行业的发展历程,从2004年管理资产规模区区1500亿元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11.73万亿元,十年间实现了近80倍的增长,这与信托制度环境的完善密不可分。事实上,信托行业增长较快的年份恰恰是监管政策出台相对密集的阶段,这说明监管政策的细化,不仅不会扼杀信托行业的发展活力,相反,正是制度供给的改善和监管的细化才有效地保证了信托行业在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局面发生逆转实际上是在2002年“一法两规”出台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信托制度的优势才真正得到发挥。目前,信托已成为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并驾齐驱的现代金融业支柱之一。35年的发展历程中,信托业通过不断创新,在丰富我国金融市场、弥补银行信用不足、拓宽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及贡献不容否定。
信托之惑
进入2014年,信托业正面临着诸多困惑,信托业高速增长的态势已不可持续,这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已得到验证。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而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现在算起至少还会持续3年以上的时间。这一阶段宏观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托业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之相应的,从2013年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来看,环比增速从第一季度的16.85%骤降至第二季度的8%左右。进入2014年后,增速还在继续回落。毫无疑问信托行业的景气循环已经从过去的繁荣周期进入了调整周期。
此外,信托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更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从2012年初开始,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一行三会”与财政部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多方面频出通知,打破了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传统信托业务正在不断地被迫向高风险领域平移,而信托行业依靠传统优势领域的发展模式同样难以为继:受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和市场供求影响,房地产业将从过去高速成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资管新政的方向对信托的通道业务形成严重冲击;地方债务限制等不利因素,制约了政信合作这一信托赖以生存的传统业务的发展。因此,如何建立能够更适当地管理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的商业模式,回归信托本业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信托业“刚性兑付+预期收益率”的商业模式对其进一步健康发展构成威胁。2013年信托业潜在不良资产约200亿元,但信托业赔偿准备金仅75亿元,占67家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总额7.4%。由“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风险事件一再提示我们,“刚性兑付+预期收益率”这种简单可复制的模式尽管推动了信托业过去十年的迅猛增长,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无法支持未来十年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6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到2013年7月贷款利率管制开闸,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并不断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这一进程有可能加快实现。一旦我国利率制度实现全方位市场化改革,包括存款利率放开,将必然给信托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水平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
从信托业服务的客户角度而言,2013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为94.1万亿元,高净值人群规模超过84万人。随着高净值人群规模的快速增加,其资产配置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者风险偏好谱系更为丰富,也更加关注“财富保障”和“财富传承”以及跨境资产配置的综合理财方案。因此,如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需求,对信托公司核心业务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更应该看到全方位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仅靠信托公司自身的产品和管理财富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法制环境而言,信托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饱受制度缺失之困:税收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信托合同订立和终结时,因涉财产权转移而需要二次课税,大幅增加投资成本并压缩收益空间;信托登记制度的缺陷,造成信托产品登记的强制性与法律效力的不明确,致使风险隔离和代际传承的信托制度功能尚未真正落实。未来信托行业要创新、要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完善。
总之,与开发新的信托业务领域相比,信托商业模式的转型更加迫在眉睫。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宏观经济的中速增长“新常态”已基本确立。经济结构和产能结构的持续调整,将使得某些业务领域会有较大的波动。在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未来信托业的业务转型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主动把握机遇之举。
信托之变
谈到信托转型,有三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第一,变之理,信托转型的依据是什么?第二,变之术,该向哪些方向转型?第三,变之器,信托公司应储备何种力量来完成转型?
首先,理清转型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信托行业的转型必须顺应社会融资结构演进趋势、市场变化、信托公司自身竞争优势以及监管环境的特点。从社会融资结构的演变趋势来看,欧美金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银行融资为主向债券和股权结合等直接融资为主的发展历程。而我国自2004年“国九条”中就提出以“扩大直接融资”为目标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在历经十年改革之后,实现这一目标依然任重道远。2013年,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为11.7%,融资结构依然很不平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信托业需大力创新直接融资的金融产品,即大力发展投资型金融产品、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投融资型的标准化信托产品和财富管理型的差异化理财产品。积极拓展适合于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资产配置类的业务中介和撮合平台,真正构建信托公司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应一步明确具体的转型方向。从未来市场成长潜力及信托公司竞争优势来看,专业私募投行、另类资管和私人理财未来成长快速,专业化发展空间大,且与信托业现有能力匹配度高,是未来最具吸引力的信托业转型方向。
从监管环境特点来看,鉴于美国的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严格的“分业监管”国情类似,我们可以参考美国信托业的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化,即从产品专业化到客户专业化,再到产品专业化与客户专业化的整合式发展。通过提高产品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专注投资领域实现产品专业化;通过客户细分,加强营销能力、定制服务能力实现客户管理专业化进而实现整合式发展。
而从我国社会融资体系的需求来看,银行目前只能满足较优质客户的资金需求,资本市场门槛过高,证券公司则局限在标准化资产的运作上。因此,信托业的未来战略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信托文化开展以专业私募投行、另类资产管理与私人财富管理为主的广义投行业务,弥补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不足。
专业私募投行方向强调交易专业化,提供以金融产品为核心的中介撮合服务。通过深入理解产业链规律,主动发现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不同参与者的融资需求,并能深入评估风险,匹配适合的产品。这不再是单一产品对单一客户,而是灵活运用债权、股权、股债结合、期货、资产重组、结构化设计等多种产品,以及咨询、撮合等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另类资产管理则是充分发挥信托公司专业化投资服务的优势,从当前狭义的资金管理向广义的资产管理发展。以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另类资产管理业务是信托公司相对于银行、券商、基金的绝对优势领域,是持续稳定的价值创造来源。此外,机构投资者和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群体的日趋成熟,国际范围内另类投资主流化的大趋势,也为开展这项业务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资产池构建和资产管理的能力将是信托公司做大做强的基础,信托公司将资金以外的实体资产、股权等纳入资产管理范畴内,通过构建强大的基础资产池,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私人财富管理强调客户专业化,提供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服务以及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中国个人财富聚集的速度是惊人的,而且从2012年开始有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在岸财富管理市场。信托公司可以战略性地布局这块业务,进一步提升业务组合的稳定性和利润率。
最后,信托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核心能力与“转型方向”并不匹配。转型的成功需要业务能力的同步支撑。为了支持能力建设和战略转型,需要建立四个支撑体系:一是战略方向清晰化。从简单复制、同质化竞争,到根据自身能力建立差异化战略。二是组织架构高效化。从完善前中后台的组织架构,到建立多元精品店。三是人才团队专业化。从主要依靠“关系型人才”到培养更加专业化、看重技能的市场化复合型人才。四是体制机制灵活化。从“大一统”的考核激励机制到更加市场导向、体现每个业务差异化的个别单元或小团队单元的考核激励机制。私募投行方面,需要具备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基础资产获取能力;加强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计量管理能力和全员风险文化的建设;提升对第三方资金募集机构的专业覆盖和服务能力。另类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具备特定资产类别的主动投资能力和为长期持有资产增值的管理能力。财富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顾问团队和销售网络,具备高度市场化和专业化的产品筛选引入能力,以及基于自主研究观点、顾问式销售流程和专业投资顾问的投资咨询能力。
在泛资管时代,包括信托在内的各家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竞争和往来中体现出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格局。信托公司除了自身寻求转型与突破,还应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新的竞争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满足市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借助银信合作的天然优势,信托可以为银行客户提供最为丰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信证双方可互为通道以简化审批流程,如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可投资信托产品,而信托公司亦可透过证券公司代销信托产品,同时信证双方可通过加强投行业务和直投业务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保险资金与信托产品的对接既可解决信托项目资金来源的问题,又可明显地提高保险资金的利用效率;信托与公募基金则可在证券投资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管理上优势互补。
北京信托从2011年开始实践信托转型,以创新、专业化和特色化为核心优势,进行事业部改革以及考核激励机制调整。2013年制定五年规划,逐步从固定收益为主向投融资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坚持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培养,注重财富管理能力提升,在六大业务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第一,把信托制度引入土地流转过程中去,为城镇化、“三农”服务;第二,将信托制度运用到国企改革的资产重组、购并、资产减持过程中;第三,将信托制度运用于银行间市场的存量信贷资产,加大流动性风险缓释;第四,将信托制度运用于城投债,对城投债缓释基金提出方案设计;第五,发展家族信托,用信托制度解决家族财富发展、风险防范、代际传承等问题;第六,发展房地产信托,适时引入REITs应该是信托主动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
信托之道
说到信托转型,最常被提到的是回归信托本源。那么信托的本源是什么呢?信托制度源于信任,由信任而产生托付,其运用决不囿于金融服务领域。以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的信托关系为起点,一辈又一辈的信托人不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信托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培育与银行相类似的融资功能,也并非所谓跨市场投资的灵活,而是体现在信托制度及其法理价值和比较优势之上的创新。真正的信托之道在于无限广阔的运用空间,正所谓“信无界,托无疆”。■
王晓龙 作者系北京国际信托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