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征途显苦涩
- 发布时间:2014-08-18 09:52:00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70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一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
2013年,海外销售国产影片45部、247部次,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这一看似喜人的增长与当年217.69亿元的全国电影票房总额相比,相差甚远。
一边是国内城市院线票房、电影屏幕突飞猛进,一边是在海外市场频频折戟,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征途中挣扎着,前进着。
两头火爆中间难产
上世纪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中国功夫电影一脚踢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自此,“功夫”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标志。在Boxofficemojo网站上,非英语影片在美国主流市场的票房排名,《卧虎藏龙》、《美丽人生》、《英雄》分列前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前十名里有四部中国电影,均为武侠或功夫类型。
反观国内票房同样过亿元、同样渴望走向世界的其他类型影片,却在海外征途上屡次折戟。
王山是一位80后白领,将看电影作为自己舒缓压力的主要方式。笑点颇多的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泰囧》被她看了多遍。但就是这样一部国内观众颇为买账、票房超过12亿元的影片,到北美只拿到了5.7万美元的最终票房。在泰国,其票房不足4万美元。类似的窘境还发生在《致青春》、《非诚勿扰2》、《一九四二》等国产电影身上。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现状呈“菱形结构”:通过合拍方式“走出去”的影片处于菱形顶端,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主渠道。通过电影节获奖、电影节入围或者展映的方式跳向目标市场的小众文艺片则处于“菱形”底端,且市场较小。“菱形”主体部分则是众多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片,但由于资金受限和海外营销意识薄弱,再加上故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不合海外市场胃口,导致中国电影整体的海外销售不太理想,造成“两头火爆,中间难产”的窘境。
“走”易“走好”难
现阶段,之所以“国产电影‘走出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由电影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文化差异较大,以及国外发行力较低等因素所致。”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说。
首先是文化差异较大。“中国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电影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不能理解与接收,难以找到共鸣。”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说。
其次,电影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海外观众并非对中国故事不感兴趣,有接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故事逻辑混乱、难以理解,编剧和翻译水平均有待改进。
再次,中国电影的海外营销能力较弱,缺乏自有的营销渠道和团队,突出表现在纯国产电影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罕有,合拍片获得发行优势基于海外公司的直接投资并拥有电影的海外发行权。部分电影人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为完成项目而拍电影的阶段,对自己的产品所能辐射的国际市场缺乏足够了解与关注,甚至会出现一些外销影片拿不出符合国际规范的宣传品等技术性问题。
前路漫漫仍可期
“欲在国外市场获得较好票房成绩,需要在提高国产影片质量的同时,增加普世价值观。”沈哲彦说。
而在张莉看来,国产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注重商业化,要加强电影的宣传、受众的引导,通过专业化公司对电影进行包装、推广和宣传;二是注重市场针对性,避免将计划在国外推广的电影和在国内计划放映的电影以同一思维拍摄,应根据不同受众,设计不同文化氛围的电影,即计划在国外推广的电影,应根据主要推广地区,设计有针对性的内容、拍摄方式、表现方式;三是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电影的盗版等行为。
此外,“要有政策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政府在项目的规划、投融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分析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