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争当环保产业领域的领跑者

  • 发布时间:2014-08-18 01:30:5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李建荣通讯员 陈玉宇 闵德强

  雨后的宜兴,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宜兴生态之美,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他们到这里来投资创业、购房定居、观光休闲……而这一切呈现在记者眼中的新景象、新变化,都离不开宜兴人早已形成共识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

  科技日报记者来到的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就是一个代表。

  这里,环保产业和技术人才集聚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拥有15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群,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其中环保专业研发人员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0000多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近万名。

  这里,环保产品和装备配套齐全,环保产品涉及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保物联网等五大类、2000多个品种,水处理市场占国内的40%,95%以上原辅材料可在本地配套。

  尤其是国内以资本胜出的环保企业和上市公司都把宜兴作为采购目的地,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4个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发展联盟落户宜兴,形成了支撑环保产业持续发展的独特产业文化基因。

  可以说,无论是环保产业集聚度,还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在我国科技型产业园区,都是难得一见的。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曾这样评价,“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勇当苏南自主创新的先导区,区域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加快改革转型:产业进入更高平台发展

  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在业内,大家都这样说,“宜兴环保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宜兴就较早涉足环保产业,并在9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这是当时设在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进入新世纪,宜兴环保产业发展继续加速,成为著名的“环保之乡”。

  曾任宜兴科技局局长,现任环科园管委会副主任的潘泉华,是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转型升级的见证者之一。

  潘泉华告诉记者,宜兴环保产业虽然有着厚重产业积淀、优良先天发展“基因”。但是,同样曾面对着转型之痛:

  前几年,宜兴发现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拳头产品,产品大同小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制作水平较低;缺乏骨干高级人才,普通生产人员多;缺乏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污染全过程治理能力弱等。

  用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的话来说,“那时,顶着‘环保科技’的帽子,却走着一般工业园区同样的发展模式。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先发优势转化成产业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2011年起,环科园紧紧围绕打造成为全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基地的目标,注重顶层设计,抓好产业规划,着力解决多年存在的小、散、乱、低等问题,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快速集聚。

  调整优化环科园空间战略规划,以高端定位布局一流产业。这是环科园加快改革转型的一个成功做法。

  环保产业是宜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举足轻重。宜兴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环科园和高塍镇。但是,由于过去分头管理,二区发展水平不协调。为此,为了推进宜兴环保产业整体发展,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宜兴推动环保产业提质与提升“主阵地”的环科园,打破常规、创新思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拓展发展空间。

  环科园首先整合了与之相连的新街街道,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展到103平方公里。紧接着,又将宜兴北部环保企业密集的高塍镇纳入园区版图,实施托管统筹,面积扩展到212平方公里。

  其次,确立“瞄准世界一流、打造中国第一”园区发展目标,聘请成功规划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时匡大师,重新编制环科园总体发展规划,形成现在“一园三区”空间布局。

  “我们在核心A区,突出一个‘优’字,重点提升品质,做强高端承载能力,优化新城功能;在新街B区,突出一个‘控’字,涵养好自然生态环境,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在高塍C区,突出一个‘拓’字,把有形空间拓展为有用空间,布置重大产业项目,从而奠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框架基础。”朱旭峰说。

  与此,环科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向外拓展”,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形成了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呈现出迈上朝阳之路的广阔前景。

  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发展中国家环保产业市场巨大,商机无限。宜兴环科园历经40多年的产业发展史、20多年建园史,尤其在环保部和科技部共同持续支持下,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然而,朱旭峰认为,“环保产业与众不同的特质,决定了它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专业园区,只有突出重点、突出大事,才能引领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高地。”

  宜兴环科园领导面对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及即将实施新《环保法》等环保产业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他们主动查找影响环保产业提质的症结,理清产业跃升的目标路径。

  环科园针对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环保产业“做大、做尖、做高、做精”的基础上,提出环保产业的“五大转型”要求:产业门类上,从单一的水处理为主,向气声固仪和资源利用全面转型;产品功能提供上,由单一的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成套化设备转型;污染治理流程上,由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治理和控制转型;市场拓展上,由产销型为主,向产销型和技术型同步转型;业态进展上,由环保制造业为主,向环保制造和环保服务业并举转型。

  “五大转型”能否取得成功,龙头企业的带动举足轻重。为此,近年来,宜兴环科园推出了“一揽子”的新举措,全力推动环保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培育环保旗舰型企业。这是环科园有效新举措之一。

  2013年,环科园优选首批20家当地骨干企业,组建了宜兴环保产业集团,通过联合抱团,以集团为平台、资本为纽带、资质为支撑,打造资质齐全、实力雄厚、能征善战的环保企业集团,同时加快吸收其他一批本地优质企业、战略伙伴加盟。

  集团还整合宜兴建工、鹏鹞设计院等,拥有海外施工、国家工程总包一级资质,加速了集团跨入国内外环保市场。同时,集团还和以色列一家水务企业并购合作,注册成立新公司,作为中以合作跳板,重点推进在以色列的海水淡化、高效农业、节水环保方面的业务合作。现在,集团正在成为一艘产业航母,领航全市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间优化重组,将“游击队”改造为正规军。这是环科园有效新举措之二。

  之前,宜兴由于环保企业规模较小,业态同质化倾向明显,错失了许多叠加优势机遇。环科园加大了环保企业的整合力度,大力引进央企等大企业、大资本,采用股权收购、资产重组方式,加快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整合,国企和民企的整合,技术和资本的整合。

  尤其是及时引导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主动加入兼并重组,借力谋求企业脱胎新生,在“集团军”的带领下,把环保产业的“拳头握紧”,在有序竞争中努力形成几个龙头企业,以引领产业发展。

  设立产业基金,培育优秀种子企业。这是环科园有效新举措之三。

  环科园与中植集团建立深度合作,准备专门设立环保产业基金,用于投资宜兴市内乃至国内环保领域的拟上市优质项目。其他国内一些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也纷纷在宜兴建立产业基金。

  同时,还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行产业提升计划,培育100家中小型环保企业,以资本的扩张动力助推企业成为环保细分行业的龙头。

  打造提供综合服务的“环境医院”,开拓专业市场和总包市场。这是环科园有效新举措之四。

  由于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许多污染治理项目单个企业已难以承接和解决,需要环境专家会诊提出解决方案、企业提供治理装备和设备、相关方面确定综合运行方案等。环科园领导清晰地看到这些问题后,一个以集团为载体综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医院”迅速应运而生。

  “我们已经利用产业技术上的优势,带领一批优质企业共同承担了区域总包、流域治理等一些大工程,成为环保问题系统方案的解决者。同时,环科园也将在哈尔滨、伊犁等多个城市,着手组建“环境医院”载体,把环保专业市场拓展得更宽更广,在全国获得更多的总包市场。”朱旭峰说。

  记者从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改革创新发展中欣喜地看到,40年前,依靠高塍镇的一批青年人从水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发展出来的宜兴环保产业,今天,已发生“脱胎换骨”的新变化,成为中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

  潘泉华如数家珍告诉记者,目前,已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以给水、排水、循环水、污水处理等为主的多系列、多品种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装备生产集聚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