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银行理财大幅分流存款 刚性兑付待破题

  • 发布时间:2014-08-16 11:07:4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吴雨、刘铮)7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减少近2万亿元,令市场大为惊叹;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走了。人们不免要问,理财分流的钱哪里去了?是否去了该去的领域?又存在哪些隐忧?

  理财分流的钱哪里去了?

  央行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08万亿元。央行称,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冲时点的资金用途结束后,存款变成理财资金被分流了。这就造成了每到月末资金就变成存款,一到季初又变成理财哗哗地出去。”因此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79万亿元,创15个月新高,而7月存款却大“跳水”。

  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已有498家银行发行并登记了理财产品,存续51560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2.65万亿元。巨大的理财资金令人不禁想问,这些钱都投向了哪里?

  连平认为,目前看来,银行的理财资金以投向实体为主,大多数符合国务院强调“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的要求。理财登记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的理财资金余额中约有8.48万亿投向了实体经济,占全部理财资金余额的67.04%。

  不过,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指出,部分理财业务仍摆脱不了影子银行之嫌,其资金的投向范围比信贷资金宽泛,投向了产能过剩、贵金属投机等高风险或非实体经济领域,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存在一定的资产泡沫,也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理财产品“影子”下藏风险

  理财市场迅速膨胀,将资金源源不断送往实体经济,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所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近期,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号”延期兑付事件仍在发酵,不少投资者找到诚至金开产品代销机构工行私人银行部讨说法。

  “如果出现阶段性下移的新常态,有些企业和地区不排除会发生信用风险事件蔓延。”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说,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风险化解机制,刚性兑付使得理财产品成为风险累积的领域。

  连平指出,当前,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规模限制,使得商业银行在创新产品的同时谋求监管套利,形成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大的环境和背景。“尽管兑付风险正在积聚,但从官方发布的数据看来情况较好。”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兑付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有66098只,市场“预期收益兑付实现率”为96.91%。“目前从事银行理财的金融机构超过了400家,兑付情况良好。”中国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说。

  “目前到期兑付的理财中,不排除部分是刚性兑付。”张旭阳认为,理财行业的刚性兑付使理财产品成为类信贷产品,表现为影子银行,发行机构承担了本应由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但却没有占用资本金。

  ?刚性兑付破题时

  在目前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不少银行机构出于无奈,只能探索与第三方合作,转嫁或分散风险。

  此前,曾有一款银行理财产品账面亏损41%,在外部担保公司履行赔付义务后,兑付收益达6.2%。

  专家认为,和担保公司合作寻求担保,是避免到期难以兑付的一种策略。

  “出于声誉风险压力下,尽管银行自己或者找其他机构来承担风险,还是没有破除刚性兑付。”张旭阳说,“从2009年到2013年,银行理财规模涨了437%,远高于银行总资产规模增资速度,总有一天银行会兜不起底了。”

  中信银行理财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李洁怡认为:“现在一提到银行理财产品,就习惯用‘资金池’来表述,仿佛理财资金一片混乱地装入池子中,难免会令人产生账目不清、投向混乱的担忧。”

  在她看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普遍存在资金错配,但并不意味着账目不清、投向混乱。刚性兑付的破题之法在于做到产品和投资一一对应。

  业内专家也认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做的不过是多种产品的组合,如果能做到一一对应,并进行严格地风险监测,可以极大避免兑付风险产生。”

  关于部分理财产品的“影子银行”属性以及刚性兑付等问题,监管层未敢有所放松,从8号文到35号文,对此有多条监管举措出台。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也提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监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截至2014年6月30日,投向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理财资金量从2013年末的2406.61亿元降到2305.22亿元。

  张旭阳认为,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一一对应”,一方面希望资金流入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政策支持的实体经济中,避免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推高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独立的理财体系,明确理财业务运作的标准,逐步打破刚性兑付的“魔咒”。

  “‘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原则,在监管引导下已逐渐被市场认可,但打破刚性兑付仍需要一个过程。”李洁怡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