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凝聚起振兴发展正能量

  • 发布时间:2014-08-15 05:59:1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从热闹的社区到宁静的田园,赣南革命老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连日来,《经济日报》记者越章江到贡水,翻武夷到罗霄,见证这片3.9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民生福祉泽万家

  8月2日,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后山蛤蟆岭上的17棵烈士“信念树”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早晨的阳光透过松叶照射下来,发出一串一串的光芒,很是耀眼。山脚下,一侧是白墙黛瓦的联排新楼,一侧则是低矮破败的土坯房,新旧对比,见证了华屋两年来的巨变。

  77岁的村民胡冬娣来到一株挂有“华质彬”小木牌的“信念树”前,口中念叨着:“公公,多亏了咱党的好政策,我们很快就要住进新房,你重孙子也终于娶上媳妇喽……”

  上世纪30年代初,仅有43户的华屋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投身革命。当时村里的17位青年在报名参加红军时,每人亲手在后山栽下了一棵松树,表达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这17人在后来的长征路上全部壮烈牺牲,尸骨难寻,而这些“信念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成为烈属们祭奠亲人的唯一遗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改善仍然缓慢,直到两年前,村中119户村民仍有103户居住在土坯房中,8户村民因原住土坯房倒塌而租房居住。胡冬娣告诉记者,她的曾孙华祺常年在广东务工,谈了7年的女友嫌他家住的是土坯房,不愿结婚。在苏区振兴利好政策支持下,去年6月,华屋启动危旧土坯房改造,华祺带女友回到华屋结婚安家。如今儿子都快1岁了,他准备年底搬进新房时再办结婚喜酒、乔迁酒和儿子满月酒,来个“三喜临门”。

  两年前的赣南农村,有69.5万户农民,像胡冬娣一样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据统计,2012年,全市危旧土坯房286.6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缺口182.4万平方米;215个村、18.65万户收看不到电视;175个村不通电;全市有215.4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下,如今的赣南农村旧貌换新颜。全市40余万户、182万多农民实现了几代人的“安居梦”;237.9万村民喝上放心水;7.1万户不通电山区居民用上了电,35万“低电压”农户用上稳压电;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结束了睡地板的历史;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100公里,数十万群众告别“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艰难日子……两年来,赣州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500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近60%。

  又见苏区好作风

  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赣州成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祥地。而今,“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激励着赣南广大干部投身于振兴发展的伟大使命。“必须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把929万赣南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凝聚起振兴发展的正能量。”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两年来,赣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全市9.3万名党员干部发扬苏区精神,扑下身子、住在农家、干在村里、融入群众,面对面倾听民意,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共同描绘出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

  7月31日,“三送”干部张富强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两年了,张富强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枫林村来回走了多少次,村民们说:“那个穿白衬衫的‘三送’干部,我们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他!”

  2012年9月,埠头乡枫林村启动了铭恩新村建设,打造一个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扶贫移民相结合的集中安置点。从规划开始,张富强就受命成为了这个工程的“管家”,从安置点选址规划、丈量勘察,到具体的施工建设、安排入住,他全程参与,对新村大小事情如数家珍,成了村里有名的蹲点“村民”。

  铭恩新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钟福元回忆:“那段时间,‘三送’干部经常和我们一起工作到凌晨,十天半个月都难得回一次家。枫林村低保户马秋兰一家经济拮据,看到邻居都在张罗着建新房,心里万分焦急。张富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联系银行为她办理了贷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今年60岁的刘扬泉是村里的五保户,靠打零工、收破烂维持生活。“之前一直住在祖辈传下来的百年老屋,每逢雨天,都只能坐在床头等到天亮,遇上大雨暴雨时,还要跑到外面去躲避,就怕房子倒下来。”了解情况后,张富强想尽办法,最后通过“产权置换模式”,让刘扬泉在新村免费获得了一套两室一厅面积60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

  “要想富先修路,要发财靠技术,等钱要钱不如自己挣钱,你富我富不如大家都富。”这是张富强经常在村民面前念叨的一句顺口溜。为了让村民既安居又乐业,他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号召村民自筹自建,村里多条公路得以硬化,为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去年,我们在枫林村、垓上村引进官桥千亩蔬菜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了近100户农户务工、创业,两个村的年人均纯收入比往年有近500元的增长呢。”张富强乐呵呵地说。

  老百姓得实惠、干部队伍得锤炼、共产党得民心。“三送”活动开展以来,赣州干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8.95万件,送帮扶慰问金9.08亿元,争取项目扶持资金62.78亿元,收集群众诉求、意见54.25万条。每一位干部都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每一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广大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红色传统代代传

  宁都县梅江镇吴家村半寨小组村民邓朝礼,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7月1日这一天。从这天起,他告别了陪伴数十年的煤油灯,圆了祖祖辈辈盼望已久的“用电梦”。“中午12点通的电。”邓朝礼回忆说,通电的那一刻,乡亲们奔走相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空旷的大山深处回响,村民们拿出了自酿米酒和“三送”干部们举杯畅饮。“感谢共产党在生日这天,为我们送来了光明,我永远不会忘记。”邓朝礼动情地说。

  同样温情的一幕,在赣南大地广袤的农村时时上演。6天的采访行程,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感谢政府,感谢党!”

  在宁都县固厚乡东排村,经过滤池科学处理后的山泉水,由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全村彻底告别挑水难、用水难、喝水难的历史。“这是党和政府送来的‘幸福水’啊!”村民陈木秀说。

  在赣县茅店镇,原“水上漂”农户肖天红在新房门前贴上对联:“头枕波涛入眠岂能平稳、脚踏实地立居方可安定”,横批:“感铭党恩”。

  在兴国县枫林村,村民们集体决定将土坯房改造点取名为“铭恩新村”,表达感恩之情。乡亲们还用最质朴的歌声,唱出了对党的感激之情:“振兴发展变化多,老表个个精神爽,哼着小曲过生活,美好日子有奔头,迈步小康乐呵呵……”

  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实,让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也让群众对党的政策更加支持拥护,对党的感情更加深厚,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饮水思源。为铸造精神伟力,延续“红色基因”,赣州开展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党史百讲”、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凝聚改革振兴力量。近两年清明节期间,共有241万余人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堂)现场祭奠,4083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祭奠。95岁的老红军钟发镇说:“祭拜先烈就是要激励大家继承先辈遗志,铭记党恩,开创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两年筚路蓝缕,两年春华秋实。在振兴发展的激越鼓点中,赣南——这片被革命先辈鲜血和生命浸染过的红土地,正蓄积着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力量和势能,又一次开启新的万里长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