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新型“粮食银行”形成“三农”服务新抓手
- 发布时间:2014-08-15 02:34:3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应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期货市场与传统‘粮食银行’业务有效对接的新型‘粮食银行’业务,帮助化解农民卖粮难、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等瓶颈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这也是新形势下‘三农’服务的新的必然选择。”在近期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联合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国投中谷期货公司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期货市场促进‘粮食银行’发展研讨会”上,因与期货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粮食银行”业务被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和种粮大户代表所关注,与会代表热烈地讨论着期货为传统“粮食银行”业务开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活力——
“粮食银行”:服务“三农”和国家粮食战略的必要探索
我国是农业大国,当前“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如何探索以“粮食银行”等市场化机制化解相关问题的新途径——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三农”服务和粮食安全角度为“粮食银行”开题。
“粮食银行”是农业企业在提供粮食仓储和收购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企业信用,以农民存粮为载体,向农民提供延期点价收购、短期融资和存粮价格保险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务的新型粮食经营模式。开展“粮食银行”不仅能保障企业获得连续经营所需的原料,而且能降低存粮损耗、节约农民存粮成本,在实现农民增收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研讨会上,与会人士给大家算了一笔目前粮食的收储账,如玉米收储方面,目前国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以2240元/吨的价格收储玉米,如果收储按7000万吨计,总费用计1568亿元,之外还要付出公摊费、保管费及利息累计200亿元以上的财政代价。收储上来的粮食由于长期存放、新粮变陈粮且霉变率增加造成了粮食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收储上来的粮食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流通,造成加工企业缺少加工原料,只能通过拍卖获得高价原料,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推广“粮食银行”业务则能有效缓解这一状况。
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从2008年开始试点“粮食银行”,截至去年6月,通过对全国十余个省、两百多家企业开展“粮食银行”业务的不完全统计,该业务已累计经营粮食120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表示,“粮食银行”对于农户、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有好处。首先,“粮食银行”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户通过“粮食银行”业务将产出的粮食直接交给企业,可选择在一定时期内的任意时间以满意的价格进行结算,保障了农民收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粮食直接存储加工,省去了农民在等待卖高价过程中家中散粮堆放环节,每吨将减少5%~10%的损耗。其次,粮食直接存于企业,为国家节省了大笔修建粮仓的开支,加上使用企业不需烘干过程,也减少了相关费用及耗煤、二氧化碳排放、环保的压力。另外,“粮食银行”将缓解由于收储政策造成的市场粮源短缺,能够避免加工企业无粮可用的问题,同时降低企业采购原料成本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已开展“粮食银行”试点业务的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代表介绍,他们开展的“粮食银行”业务具体做法是,农民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将粮食送到企业,企业根据期货和现货价格情况确定每一日的挂牌价,按当日的挂牌价格支付给农民10%的预付款,在今后6个月内,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结算日,企业根据结算日的挂牌价格结清剩余粮款,如果结算日挂牌价低于送粮日价格,企业按高于送粮日10元/吨的价格结算。企业自2013年10月开展“粮食银行”试点工作以来,日均卸货550吨,累计3.33万吨,已涉及了400余农户和农村合作社。结算周期最短9天,最长达150天,通过公司补贴、看价卖粮等形式使农民增收50余万元,户均价差增收超千元,节省各类开支2000余元。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企业现金流压力减轻,农民增收有了保障,“粮食银行”形成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双赢效应。
形成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新型“粮食银行”模式,深化“三农”服务
在看到“粮食银行”带来多赢效应的同时,与会者也同时表示,目前我国“粮食银行”业务试点方式仍较为简单且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这成为限制“粮食银行”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瓶颈,需要包括期货、期权、保险及银行等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形成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型“粮食银行”。
与会的试点企业代表表示,除库存不足、经营监管等因素外,价格波动是“粮食银行”业务开展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据介绍,按照目前试点企业做法,如果农民结算日挂牌价低于送粮日价格,企业按高于送粮日价10元/吨的价格结算,如果市场价格跌幅较大,10元/吨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企业增加补贴会对经营带来较大影响,市场整体价格下行风险仍将使农民面临不测的损失;如果市场价格出现上涨,在对农民有利的同时,却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利用就成了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大家认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避险的独特功能,不仅能为“粮食银行”点价购销提供基准价格支持,稳定企业财务成本,还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增强企业交割便利等措施,降低存粮周转成本,提升经营效率。期货市场与“粮食银行”经营发展的紧密联系,也会推动财政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价格保险、质押融资等措施帮助农民和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因此,新型“粮食银行”需要由期货市场、保险公司、银行等构成的金融体系保驾护航。
研讨会上,中航安盟保险公司代表介绍了目前联合大商所、中粮集团就玉米价格指数保险项目方案。这位人士表示,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是国际上通用的经营和风险管理保障手段,企业在经营中将现货与期货交易价格进行绑定,围绕期货交易价格设定参数,通过保险保障作用弥补投保方因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其利益。以玉米价格指数保险为例,每年秋粮上市前,保险公司以“粮食银行”发给农户的单据作为确认呈报数量的依据,按照以玉米期货价格为基础编制的价格指数进行投保,日后结算时如果玉米价格下跌,保险公司将向农户或企业赔付相应的费用。这样一来,农户可以将自身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同时,保险公司将通过买入看跌玉米期权对冲价格下跌风险,构成了防控价格波动风险的完善管理工具。他说,目前公司设计的新型“粮食银行”方案中使用的是场外期权,未来场内玉米期权的推出,将是玉米价格指数保险效果保障的关键,从而也是新型“粮食银行”保障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
作为国内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组织者,近几年大商所一直在积极探索期货市场“三农”服务途径,新型“粮食银行”则是大商所今后在“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基础上引入银行、保险等机构力推的又一“三农”服务新探索。研讨会上,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国际市场粮食生产者和现货企业期货市场利用情况,认为以期货、保险、银行业务支持新型“粮食银行”发展大有可为。
这位负责人说,期货市场可以发挥价格发现和避险作用、向“粮食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支持保险、银行向“粮食银行”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她进一步描述说,粮食企业向农民收购粮食,可以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收购价格和结算价格,保险公司向农民提供价格保险,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赔付标准;在期货避险功能利用上,粮食企业可以通过买入期货合约对冲价格上涨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卖出期货合约对冲价格下跌风险。未来推出期权工具后,粮食企业可以通过买入看涨期权对冲价格上涨风险,保险公司则可通过买入看跌期权对冲价格下跌风险。在期货交割环节,粮食企业通过交割仓库可以便利地生成仓单在期货市场卖出粮食,并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仓单质押,从而以金融服务全面支持“粮食银行”业务开展。
形成农户、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完整价值链,推动新型“粮食银行”发展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认为,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而以金融服务支持“粮食银行”业务的新探索正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流通领域中的作用,利用现代金融手段为农民和涉农企业规避风险,保护其收益和积极性。
对于未来“粮食银行”支持工作的开展,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助力新型“粮食银行”的总体目标是为市场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支持保险、银行等向“粮食银行”服务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目前,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风险和规避风险两大功能助力企业经营的基础上,大商所正在研究完善期货市场服务新型“粮食银行”的新抓手:包括积极开发期权交易工具,使粮食企业和保险公司等通过期权交易进行“再保险”,拓宽风险管理途径;研究在粮食主产区增设交割仓库,方便粮食企业生成仓单和收粮、卖粮;结合大商所银期合作项目,向商业银行提供期货仓单的必要信息、支持其开展期货仓单质押业务等。通过上述工作,交易所与联合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传统的“粮食银行”业务增添风险管理之翼,使其不再局限于粮食收储的传统形式,而形成价格、信用、挤兑风险共担的完整链条。
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总经理佟易表示,中粮集团一直以来都利用大连期货市场指导经营,进行风险管理,而今后新型“粮食银行”业务的开展也离不开期货市场的保驾护航。他说,中粮开展“粮食银行”是宏观形成的,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管理,未来也希望交易所能在产区增设交割库为收储粮食提供便利,并上市期权进一步帮助企业和农户抵抗风险,同时也希望农业保险公司能补充风险,银行在贷款上放宽条件,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这样形成多元参与的支持格局。
来自保监会财险部的与会代表表示,保险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是风险管控问题,新型“粮食银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保值和增值,一方面对农民来说要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要防范风险,而通过期货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也可以发挥市场的积极导向作用。目前保监会也在积极推动开发产品,包括与证监会进行了联合课题研究,研究推动指数保险、价格保险和期货进行对接,以多种手段化解价格风险。
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倡导的由金融助力的新型“粮食银行”,核心目的是促进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保障粮食消费、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而最终目的是要切实保障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想见,随着新型“粮食银行”业务的不断推进,将形成企业参考期货价格从农民手中收粮,同时通过期货、保险进行管理、转嫁风险,通过银行进行融资,从而形成“有进、有出,有风险承担,有利益共赢”的完整链条,全方位保障农民利益,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新型“粮食银行”的探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必然选择,其运作是通过市场将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价值链和有效的市场机制循环,这个循环形成了非常有机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是一种利益多赢和风险分担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长效机制,随着期货市场发展壮大,这一机制作用也将不断增强。
“期货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显现,市场的发展也有新的变化,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路没有变,规避风险的基本功能没有变,从研究落到实处,我觉得大商所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论坛结束时,来自期货监管部门的一位人士如此总结评价。
是的,不变的是市场的功能作用,变的是工作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探索,在试点机构的详尽介绍和各方热议中,一个由期货市场与传统“粮食银行”业务结合所形成的新型“粮食银行”模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道路上,有探索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结果!
(大连商品交易所供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