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物壮则老自以为非

  • 发布时间:2014-08-15 02:12:02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办公桌上,一张照片放了十年,这张照片定格于泰坦尼克倾覆沉没的瞬间。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张瑞敏带领着海尔这条小舢板一步一步成长为一艘航母巨舰,但是张瑞敏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前方危险的瞭望和预警。张瑞敏说,《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物壮则老”,万事万物到了巅峰就会衰落下来,这似乎是一种规律。对于这个问题,张瑞敏在中国古代另一本哲学巨著《易经》里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倾否,先否后喜”,意思是说要改变封闭的状态才能通泰欢喜。

  在张瑞敏看来,三十而立正值壮年的海尔,需要自我颠覆、自以为非,才能保持活力,或者至少推迟衰老。

  从小舢板到航母,已属不易,可谓传奇。而如今要在保持航速的情况下,边破边立,彻底改造这艘庞然巨舰,则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张瑞敏和海尔,依然决定奋勇一搏,就像过往这三十年当中他们每次做的那样:稳重如山,澎湃似海。

  京华时报记者祝剑禾

  □海尔大事记

  ■1984年

  张瑞敏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1年

  海尔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成立海尔集团,由此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1993年

  青岛海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1999年

  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工厂,并下线“美国造”海尔冰箱,由此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

  ■2004年

  海尔营收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首个千亿元规模的家电品牌。

  ■2006年

  海尔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成为第一个赞助NBA的全球家电品牌,由此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阶段。

  ■2011年

  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希望每个员工与用户价值保持一致,海尔全面开启互联网转型。

  ■2014年

  海尔提出最新的战略主题——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人物侧记

  张瑞敏的30年

  缔造者和“破坏者”

  “我这30年走过的路,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比较重要的节点上抓住了机遇。”——张瑞敏

  张瑞敏中学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工厂当工人,属于“老三届”。还在他当工人的时候,有段时间全国轰轰烈烈地搞一个“推广华罗庚优选法”的活动,这个数学领域的统筹理论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管理方法,但是上级要求工厂马上统计汇报推广的成果。这让张瑞敏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印象,“所有干的事都有可能是假的,上级假装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假装工作。”这也使得后来在张瑞敏可以主导一家工厂时,推行的都是很务实的东西,比如对工厂每天、每人、每事都进行目标设定和量化管理。

  再后来到了1993年,名声大噪的海尔迎来一批批的参访者。当年创业十周年的王石专程来到青岛海尔的冰箱工厂参观,惊讶于工厂生产线的井然有序、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花园化的厂区环境。当时忙于接待的张瑞敏只给了王石半个小时的时间,结果到了第30分钟的时候,正聊在兴头上的王石被张瑞敏打断,“真对不起,时间到了,我们以后再谈吧。”当王石走出大门,一辆轿车开到跟前,时间一秒不差。王石突然感觉,一旦进了海尔,就成了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其实早在赴任厂长之初,张瑞敏就在工厂大门上写下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所有进厂者放弃一切自治。

  正是在这样的务实、严谨和统一高效之下,张瑞敏带领着海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成为全球家电巨头。张瑞敏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缔造者。而分毫不差、纪律严苛、执行力强也成为了海尔所具备的典型的制造业文化。可是现在张瑞敏说这不行,要改变而且要彻底改变,要把海尔被动执行的员工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为了全盘转型互联网,张瑞敏不惜打破所有的条条框框,甚至颠覆引以为豪、在传统工业领域赖以成功的企业文化,成为现在海尔最大的“破坏者”。

  “搞破坏”、自我变革的风险确实很大,连带领着IBM这头大象跳舞的郭士纳都没有完成IBM的彻底转型。张瑞敏自己也说,在互联网时代里,海尔的转型是个非常危险的挑战,企业“可以自我颠覆,但是自我颠覆不好的话可能会颠倒”。但是张瑞敏已经下定决心,就像20年前在那篇激情澎湃的《海尔是海》里写到的那样,“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企业历程

  海尔的30年

  从小舢板到航母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山东青岛一家叫做“青岛日用电器厂”的工厂当厂长,迎接这位新厂长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不是说你要炒人家,是人家要炒你”,张瑞敏回忆说当时工厂每天早上10点钟以后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都炸不死人,工人们8点上班,9点就都下班回家了。就是这样一家当时濒临倒闭的破败工厂,30年后的今天,俨然成为了中国家电企业中的巨舰。

  1.一年换四回厂长

  ◎青岛日用电器厂最开始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过渡成为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生产过电动机、电葫芦、小台扇等,后来主要的产品是“白鹤”牌洗衣机。但是由于质量低劣,洗衣机的销路一直不好,整个工厂资不抵债。

  在张瑞敏到任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换了三任厂长,张瑞敏来了之后为了发工资不得不去厂子旁边的生产队借钱,“喝一杯酒人家借一万”。

  回过头来张瑞敏开始整治工厂,他贴出了13条规章制度,“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是其中的第一条,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哄抢工厂物资”等。为了试验成效,张瑞敏曾经让把车间门窗全都敞开,看有没有人敢违反规章,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就有人大摇大摆扛走了一箱原料。张瑞敏马上开除了此人,工人们这才意识到新来的厂长是动真格的。不久之后,工厂开始井然有序,外国使节参观时也不禁夸赞。要知道即使到80年代末,上海的一些大工厂还时不时地专门开会强调,要求车间窗明几净,保证生产质量。

  在施展自己的管理天赋,稳定军心之后,张瑞敏显现出业务眼光,他决定工厂不再生产洗衣机转做电冰箱,并且把工厂更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恰好有一家德国的冰箱企业利勃海尔(Liebherr)有意愿向中国输出制造技术和设备,张瑞敏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坚持要求青岛市和当时的轻工部放行引进。这条生产线给当时的工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机和质的提升,还有后来熠熠生辉的名字——海尔。

  2.砸冰箱惊醒一代企业家

  ◎在那个物资还不丰沛的年代里,海尔冰箱成了紧俏货。有一天,张瑞敏的朋友想买一台海尔冰箱,但是挑了很多台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送走朋友后,张瑞敏叫人把仓库里的400台冰箱全检查了一遍,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工人们叫到一起问怎么办,大家都说便宜一点卖给内部职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决定这76台冰箱全部都要砸掉,而且谁生产的谁来砸。当时一台海尔冰箱卖800元,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许多工人抡锤砸冰箱的时候掉下了心疼的眼泪。三年之后,张瑞敏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后来,当时砸冰箱的“海尔大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作为国家文物收藏,文物收藏编号是:国博收藏092号。而张瑞敏带头砸冰箱的场景也被一次次收录进政府官方的纪录片之中,被当做国家制造业的标志性时刻。从那以后,很多企业通过砸毁自己产品以示对低劣制造的决裂,一代企业家的质量意识被真正唤醒,开始把产品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海尔冰箱的销量一路攀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抢购潮,催生了一股“冰箱热”。

  就在全国的企业都涌向海尔取经的时候,张瑞敏开始从日本引入新的生产线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他提出了“日清日高”这个当时颇为新奇的管理词汇。

  有了外来的管理经验,张瑞敏在扩大销路方面还有自己的一套。有一年张瑞敏在福建跑市场的时候发现,夏天人们洗衣服洗得很勤,但是洗衣机反而卖不动,原因是当时市场上只有4公斤以上的大容量洗衣机,洗衬衫、袜子之类的又费水又费电。不久之后海尔的工程师开发出了一款“小小神童”洗衣机,容量只有1.5公斤,最低的一挡水位按照洗两双袜子的标准去设计。

  更有意思的一个案例是海尔“地瓜洗衣机”。有一位四川的农民投诉说海尔洗衣机排水管总是堵塞。海尔调查之后发现,四川等南方省份的人们,夏天用洗衣机洗衣服,冬天就用洗衣机洗地瓜。但是洗衣机洗地瓜之后不仅容易堵塞排水管,还会造成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外壳发烫等问题。后来海尔专门生产了一种可以洗地瓜甚至洗蛤蜊的洗衣机,并投向农村市场,首批一万台被一抢而空。

  3.“海尔是海”激活“休克鱼”

  ◎海尔以惊人的速度从一条小舢板变为一艘大船。1996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宣布,海尔与宝钢、江南造船、华北制药、北大方正和长虹一起成为6家国家重点扶植企业,并且力争让他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凭借政策东风,海尔收购兼并的步伐开始走出青岛、走出山东,先后吃下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18家企业。在这18家企业中有14家存在亏损,并且负债5.5亿元,但是收归海尔麾下之后均扭亏为盈,盘活了总计14.2亿元的资产。

  海尔在吃进“小鱼”之后有办法将他们激活。张瑞敏说,当年吃进的这些企业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而是“休克鱼”——休克鱼意味着鱼的肌体并没有腐烂,企业的硬底子还在,但是鱼处于休克状态,就是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停滞不前。张瑞敏的办法就是向这些休克鱼企业输入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和品牌,将他们激活。后来,海尔的激活休克鱼理论被收录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豪情万丈的张瑞敏写下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海尔是海》,“海尔应该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溪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

  1999年,海尔在南卡罗来纳州设立工厂。随后,海尔在北美、欧洲、中东、澳洲、日本、东南亚相继设立工厂、分公司或者研发中心。到了2002年,海尔在海外一共设立了13座工厂,当年全球营收711亿元,来自海外的收入突破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的白色家电企业。也就是在那一年,海尔买下纽约标志性建筑——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海尔北美总部。

  4.被取消的二十周年庆典

  ◎随着海尔的红旗插遍全世界,其营收规模在200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这一年是海尔二十周年。也是在这一年,就在海尔成为中国首个跨入千亿元俱乐部的家电品牌的同时,国美的黄光裕问鼎了当年的中国首富,中国的家电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巨变。

  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渠道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压迫了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张瑞敏一时惊呼“海尔的利润已经跟刀片一样薄”,更可怕的是连锁形态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家电销售渠道,切断了制造企业与市场、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张瑞敏开始警惕这一点并且寻求对策,他先是取消了当年的海尔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改为一个探讨转型战略的研讨会,后来又叫人找来那张泰坦尼克沉没时候的照片放在办公桌上,让自己一抬头就能看到。

  而在那张照片的下边,张瑞敏还写上了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企业破产是因为CEO用来当做组织决策基础的有关外部环境的假设不再符合实际情况。换成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张瑞敏害怕做大之后的海尔开始脱离用户。为此,海尔从2005年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张瑞敏也比之前沉寂许多,潜心研究起海尔的转型路径。他最先做的是很多大企业为了根治大企业病都会走的一步——组织架构扁平化。

  2009年,张瑞敏给曾经操刀IBM改革的郭士纳画了一个倒三角,说要让海尔当中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基层员工站在三角形的顶端,缩短企业决策流程。后来张瑞敏又提出“人单合一”,每个人都跟着订单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其实这一点在当年“小小神童”洗衣机和地瓜洗衣机上已经屡试不爽,张瑞敏变革海尔的信心也来源于此。不过郭士纳说,他当年在IBM时也想这么干,但是这涉及到整个企业运行系统都要变,有一点差池的话企业就会荡然无存。

  砸碎组织全盘互联网化

  5.◎对于郭士纳的提醒,张瑞敏当然也深知此中的风险,但是在他看来,物壮则老,海尔必须自以为非,不断挑战自我。而转眼之间,当年的革命者国美、苏宁也迎来了强大的颠覆者,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商企业让张瑞敏坚定了全面转型互联网的决心,并且加快了节奏。

  近两年来,张瑞敏以当年砸冰箱的勇气砸碎了海尔内部组织,成立了大大小小169个小微公司,宣扬“人即企业”的概念,让海尔员工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个的创业团队,海尔集团则作为孵化大平台,负责投入资金和资源。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也成为海尔今年最新的战略规划。现在张瑞敏喜欢说三个80后年轻人的故事,这三个人原来分属海尔不同的部门,在一起提交了一份关于专业游戏笔记本的创业计划书之后得到了海尔集团决策层的青睐。后来一款叫做“雷神”的笔记本面世并大卖,在充分网络互动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迭代,并且像小米手机一样拥有着自己特定的粉丝群体。

  “雷神”没有任何海尔的标识,也不在海尔的工厂生产,不用海尔的渠道销售,与海尔唯一的联系是这个小微团队的创始人来自海尔,并得到了海尔给予的初始创业资金。在张瑞敏看来,“雷神”公司体现的就是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精神,是海尔这个开放平台上最新的创新因子。张瑞敏说,“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生态系统,比方说每个员工都在创业,他就好像是一棵树,很多很多树就变成了森林。这个森林里头,可能今天有生的,明天有死的,总体上来看,这个森林是生生不息的”。

  京华十问

  1.京华时报:1984年,你在哪,在做些什么?

  张瑞敏:我在青岛家电公司任副经理。那年年底的12月26日,我到公司旗下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当新厂长,它就是海尔的前身。

  2.京华时报: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遇见1984年的自己,最想对他说什么?

  张瑞敏:海尔人有个理念,叫做“从不回头欣赏自己的脚印”。

  3.京华时报:在过去30年中,你最想改变的事情或决定是什么?

  张瑞敏:自以为非,为跟上时代而改变自己。

  4.京华时报:你觉得自己在过去30年中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么?

  张瑞敏:与员工同心协力为抓住时代的脉搏而不断试错纠错。

  5.京华时报:你最欣赏的中国现代企业家是谁?为什么?

  张瑞敏:卢作孚。成就举世瞩目,无恒产而有恒心。

  6.京华时报:你最希望自己具备的能力或品质是什么?

  张瑞敏: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持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挑战自我。

  7.京华时报:企业做大后,你最大的困惑或难题是什么?

  张瑞敏:海尔人单合一,就是要让每个人有“单”,即用户。

  8.京华时报:你的个人财富有多少?

  张瑞敏:我在公司没有股份。但希望每个员工成为创客,各自皆获得更大的自身财富。

  9.京华时报:你认为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张瑞敏:成功了,再赢一次。

  10.京华时报:如果重新创业,你现在会选择什么领域或者项目?

  张瑞敏:海尔人每天都在创业。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