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专家认为中国应多管齐下防止湿地“瘦身”

  • 发布时间:2014-08-14 22:17:41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哈尔滨8月14日电(记者蒋旭峰、许正、周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但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减退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专家认为,湿地保护是“一盘大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严防湿地“瘦身”。

  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并非其他土地类型可以替代,但是今年初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却显示出湿地保护的严峻局势: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与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减少了337.62万公顷。

  中国湿地保护不仅存在面积减少这一“量”的难题,还面临“质”的挑战。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认为,中国湿地面临功能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湿地保护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专家认为,中国湿地大面积锐减和破坏,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的分析,影响中国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上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时的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目前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影响频次和影响湿地面积也在增长,这表明中国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

  中国尚缺乏全国性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这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短板。马广仁等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尽快制订出台国家湿地保护条例,对破坏湿地等做法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破坏湿地的法律震慑力。东北林业大学湿地研究专家于洪贤表示,中国还需要加强基层湿地保护的执法力量,做到“护湿”有力。

  观察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有发展当地经济的诉求,如果能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指标,就可以防止地方因为经济发展而忽视湿地的生态重要性。黑龙江省率先在2003年施行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又在今年率先把湿地率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了县级政府的湿地保护责任。

  中国目前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支撑十分薄弱。于洪贤认为,中国需要加大湿地研究的经费投入,加快湿地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可以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形成湿地保护的长远战略思维,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相关研究显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可能会造成更高昂的经济成本,而且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要比自然湿地下降20%以上。

  中国的湿地分布广泛,湿地保护不应仅仅依靠政府“一鼎”的力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官员蒋南青强调,中国需要提高民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重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评估。

  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评级为“好”的湿地仅占湿地总面积的15%,评级为“中”的湿地占到湿地总面积的53%,评级为“差”的湿地占到湿地总面积的32%。于洪贤表示,中国有必要对湖泊等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动态监测,未雨绸缪地进行污染防治。

  此外,专家认为,中国还应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