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清水 滋润百姓心田
- 发布时间:2014-08-11 11:32:28 来源: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范俐鑫
编者按
2012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提高基层党组织实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市委决定实施为期3年的“千村(社区)提升”工程,从市和县(市)区直部门(单位)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和工作薄弱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其中,市直部门单位选派了124名“第一书记”。
两年来,“第一书记”以村为家、扎根基层,田间、地头、农家院成为他们的“办公室”,农田、大棚、养殖场成为他们的“背景墙”,抓党建、促发展、谋民生成为他们工作的“主旋律”。他们用真情和汗水,见证着帮扶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让我们走近“第一书记”,体味“第一书记”扎根沃土的激情奉献,感受“第一书记”心系群众的服务情怀。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系列报道。
今年夏天,格外干旱。站在山头,孔村镇前大峪村的“第一书记”姜宝莲心里却很宽慰。两年驻村,打了5眼机井,铺筑6.8公里田间管道。旱情来临,汩汩清水涌入800多亩田地,滋润了这座山坡上的村庄,也滋润了村里百姓的心田。
这个夏天,长清区万德镇石家屋村也收获着喜悦。往年这个时候,漫山野草疯长,挡住了孩子们的上学路,村支书陶廷良不得不拿着镰刀下山割草。如今,在“第一书记”裴东林的帮助下,村里终于打通了一条爱心助学路,困扰村民几十年的难题画上圆满句号。
青山翠柏,甘泉清流,农田盎然。深邃的水井,为大旱干渴的庄稼迎来生机;敞阔的水泥路,正带着贫困村人们的希望与梦想,通向远方……
这是“第一书记”们交出的基层考卷。
两年来,市、县两级选派的“第一书记”积极争取各部门单位从政策上向农村倾斜,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像前大峪村、石家屋村这样的基础条件落后村越来越“坚实”了。截至目前,共协调投入资金2.4亿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3个,新建硬化道路3262千米,绿化道路1629千米,新建桥梁88座,修筑堤坝26089米,新建水利项目512个,排水站17个,新打机井395眼……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只有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这块短板,才能为民生筑牢发展根基。
一口井、一条路、一间教室、一个养老院,从无到有,点滴积累,“第一书记”们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情感与毅力,给村民们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希望。
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群众最需要什么,帮扶工作就要从哪里开始抓起。
在裴东林来之前,石家屋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上山下山用的运输工具还是扁担、小推车。近几年,石家屋村和邻村裴家园村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形成了700多亩樱桃、400多亩核桃、100多亩板栗的林果生产区,但由于交通不畅,两村的种植户销售比较难,严重影响收入和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成为村民们最为迫切的一件大事。
然而,从山脚到达处在半山腰的石家屋村,全长5.4公里的旅游生产路建起来十分不易。2012年的夏天,村民们经常看到裴东林和两个村干部头戴草帽、挎着水壶、拄着木棍在山上跑来跑去。1个月多的时间,他们走遍了周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经过反复论证、几次修改设计方案、积极筹措资金,3个月的时间,一条凝聚全村百姓汗水的旅游生产路终于通车。路通了,村民们生产生活便利了,货车卡车进来了,樱桃也畅销了,城里的旅游大巴也开进了山,村民的腰包开始慢慢鼓了起来。
“哪里的环境好资本就会往哪里流动,基础设施跟上了经济发展才有条件搞好。”石都村是石家屋村的邻村,该村村支书王舜平说,以前村民怕林果销售不出去,现在石家屋村的路修好了,也让道路两边相邻的村庄受益,种植户们敢种敢干了,也肯动脑筋寻思起致富路子。
心里装着百姓,才能真正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进村第一天,市政府办公厅选派济阳县回河镇北张村的徐峰就往村民家里钻。这个笑容满面、满嘴百姓话的干部很快就和村民们聊开了。得知幼儿园基础条件落后,他连夜定计划、出方案,先后组织协调单位志愿者队伍与村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募集捐款为幼儿园添置了大型教学器械、黑板、课桌等设备器材。市政府研究室选派商河县韩庙镇孙营村的吕剑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协调资金近150万元用于道路、排水沟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公安局选派平阴县安城镇双井村的曹传刚,借助中国致公党济南市委员会的助学计划,积极联系企业出资,为镇中学购买了3500余册课外读物,建成“同心致福书屋”;齐鲁化纤集团派驻长清区归德镇宓村的刘忠红,协调资金增加两台变压器,彻底解决了村里用电紧张的问题;市档案局选派平阴县安城镇冷饭村的李茉莉,协调安装路灯20盏,把山村的黑夜照亮。
干部下基层并不是新鲜事,在“第一书记”下村之初,曾有老支书用这样的话迎接他们:以前也有过来村帮扶的干部,你要是干一年,我就等着把你漂漂亮亮地送走就行;你要是真干上三年,那咱们就一起干出点名堂吧。老支书和村民们慢慢意识到,“第一书记”们虽然很多是外行人,甚至有的连田间地头都没见过,但是他们不是“花拳绣腿”,而是真心想扎下根为村里办实事的。
无论是一口水井,还是一段生产路,背后的艰辛与付出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机会总会留给那些不轻言放弃的勇毅者们。
只要姜宝莲一出现,村民们一准会围上前跟他聊上几句。这个平阴县孔村镇前大峪村的“第一书记”来自市编办,今年39岁。军人出身的他自认不怕苦,肯定能担起基层工作。但没几天他就意识到,“做群众工作,光不怕苦不行,还得有能力、有激情。”
与“峪”字沾边,姜宝莲对村里的第一印象就是“穷困”,全村680口人仅靠一口机井吃水灌溉。“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必须赶紧解决!”姜宝莲放下铺盖卷转头就开始联系打井队伍。然而,一拨又一拨的打井人爬上山坡后直摇头:地理条件太差,根本不会打出水来。凭着一股倔劲,姜宝莲就是不放弃,他又找门路请来专家勘测,终于找到一线希望。打井当天,全村的百姓几乎都来了,打井钻头探下七八十米,汩汩清水流出,姜宝莲一直揪着的心也松了下来。此后,村里又陆续打出了4眼机井,甘冽的清水顺着管道流进田间,让800多亩山坡地变成了水浇地。
“第一书记”给村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驻村帮扶两年来,市财政局选派玫瑰镇彭庄村“第一书记”王大伟,协调资金60万元,实施小水源地建设及山坡地综合治理项目;长清区双泉镇袁纸坊村的董硕,筹资加强小流域治理,为附近6个村的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市发改委选派平阴县安城镇南栾湾村的李运荣,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对安城镇到南栾湾村新老220国道交界处的道路拓宽、提质、绿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派驻平阴县东阿镇贾庄村的赵延波,引水上山实现管网覆盖到地头;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派驻平阴县孔村镇夥居楼村王亮,争取农业资金整修生产路、筹建蓄水池、铺低压管道扩大水浇地面积;中国电信济南分公司派驻万德镇西房村“第一书记”王晋筹措资金,加固蓄水池、打深水井;中国重汽集团选派长清区归德镇山贾村“第一书记”刘立科,协调75万元资金进行节水灌溉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灌溉难题;济阳县委组织部选派济阳县新市镇韩坊村“第一书记”胡玉建协调资金60多万元,将全村16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
帮扶工作拉近了“第一书记”与村民的距离,也让他们对农村有了更深的认识:民生无小事。在济南联通公司选派长清区张夏镇黄草村的李敬看来,再小的事情也得需要实干,考验的是毅力与为民情怀。在市城市投融资管理中心选派商河县孙集镇后堤村的高杰看来,驻村两年,从基层干部和村民身上学到了不少新经验,让他能在实践中运用到新的工作中去。
驻村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第一书记”冲在前面真抓实干,更需要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
“要想驻村帮扶出实效,没有单位作后盾,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想象的。”这几乎是所有“第一书记”的真切感受。乡村帮扶,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很多方面,实际做起来很不易。一盏路灯、一条管道、一口机井,乃至一个路政工程,都需要协调、勘察等多个环节,需要人力的配合、资金的到位、制度的保障。这一切,都离不开帮扶单位的集体力量。
济南供电公司与长清区万德镇房庄村结对帮扶,在接到驻村帮扶的任务后,单位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完善了分工责任、定期例会、经费保障制度,形成了有效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帮扶思路和措施,立足于“挖穷根”,综合施策,形成了3年立体帮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及时滚动修编。如今,总投资129万元电网改造升级,为村里的农、林、牧、副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电力保障;完成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公司捐助32余万元对学校危房进行整修……
房庄村的升级改造之路,见证着“第一书记”们的辛苦与雨水,也见证着他们带给乡村的新变化。市交通运输局派驻济阳县仁风镇东街村的杨振鹏,在单位支持下,为村里修建了1350米的道路;中石化济南分公司选派长清区双泉镇南付村的王从银,利用公司设备拆除的大量废旧钢管,建起了水利灌溉设施;市委老干部局与平阴县玫瑰镇东站村结对帮扶,协助第一书记张相庆争取资金,加强村农田水利建设;市西城集团选派平阴县洪范池镇北崖村的王鹏,在单位支持下硬化生产路、修缮机井、铺设电缆;市城乡建设委派驻平阴县东阿镇东门村的徐泓兵,借助单位力量筹资100多万元,整修了村里的800米道路……
有了路,农民就有了致富的基础;有了水,农田就有了灌溉的保障。“第一书记”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给农村、农民带来了先进的思路、有效的办法、美好的梦想以及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