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潘东明:山乡电商探路人

  • 发布时间:2014-08-11 07:37:5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展示出令人眼睛一亮的转型升级新思路;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有着“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丽情怀。今起,本报推出《最美浙江人·浙商好故事》系列报道,用特写报道聚焦一批我省优秀浙商,展现浙商群体的最美一面。

  县域农村电商的大胆尝试

  潘东明:山乡电商探路人

  记者 李丹超 县委报道组 肖靓

  当王水明蹬着三轮车在县城载客的时候,自家竹园砍下的竹筒装的农家土酒正从遂昌运往400多公里外的上海。以遂昌为原点,浙西南的农特产品借助物流的便利销往全国各地。

  遂昌,一条宽带带动的产业链打破了贫困山区的魔咒,让它在电子商务世界里风生水起。

  这一路的改变有一个人不可忽略,他就是潘东明。

  教农民开网店:

  做以前不敢想的事

  “叮咚”,阿里旺旺的提醒声响起,叶松旺熟练地操作起电脑,记下订单信息、装好新鲜的吊瓜籽。这是叶松旺每天的幸福时刻。

  “现在已经进入正轨,一个月有近百个订单,能挣近万元。”叶松旺有一家两钻的淘宝店,卖的是当地农民自己种的土特产。在叶松旺的家乡柘岱口乡,和遂昌县城之间的这97公里,过去几乎阻隔了山村与外界的联系。

  让柘岱口乡有了改变的是在2010年。那一年,遂昌团县委、县工商局和县经贸局打算建立一个电商管理组织。得知这个消息,在遂昌论坛已小有名气的潘东明,马上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着手筹备。“我有一次回到遂昌,看到遂昌生态这么好,农民却没有钱。我就在思考遂昌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底应该怎样。我发现信息化时代对遂昌是一个新的机会。”

  潘东明在上海做了十几年的企业咨询,对瞬息变化的市场环境非常敏感。重新站在老家遂昌的土地上,他做出一个决定:要把遂昌的市场大门打开。很快,遂昌网店协会成立,潘东明被选为会长,他决定先把遂昌人的理念变过来。

  网店协会成立把遂昌电商创业的热情点燃了。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起网店,叶松旺也痒痒了。2011年,他跟着一群青年人一起学习开网店的诀窍。很快,他找到了商机,柘岱口乡土生土长的农产品正是最好的货源。赶集的时候,他把富余的农产品收回来,再放到自己的网店销售。柘岱口乡的吊瓜籽、南瓜籽、香菇干等农产品随着叶松旺的网店走出了大山。

  如今,叶松旺带起了徒弟,免费教村民开办网店。在遂昌,登记在册的网店数量已经超过1800家,创造的工作岗位超过5000个。潘东明说:“信息对等让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村民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遂昌幸运地抓住了先机。”

  集中仓储物流:

  做农户难以做的事

  “把红提放在网上卖,每斤的价格比直接卖给批发市场要高出一到两元。”胡银东告诉记者,他对今年红提的网上销路很有信心。

  炎热的8月,红提已经渗出了或深或浅的红色。在新路湾镇胡家村,有一家红地球水果合作社集结了全镇的90多亩红提。胡银东是这家合作社的社长,种了十几年红提的他,一直在探索红提的升值空间。“最先想到的是扩大我们供应商的规模,更好地和市场谈条件。”2011年,胡银东带着全镇的红提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但销售渠道仍然以批发市场为主,统一低价销货。

  去年10月,当合作社的红提卖了快七成的时候,潘东明找到了胡银东。“他说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红提也放到网上去卖,有一个订单就过来取一份。”胡银东将信将疑,以为潘东明就是嘴上说说,加上红提运输不便,放到网上卖不太靠谱。

  但潘东明竟然把这事儿给办成了。2011年,潘东明就开办了公司,对合乎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免费包装、统一配送。“网店协会单纯开办培训,对青年网商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农民的有些具体问题需要其他途径去解决。”协会运作一年之后,潘东明看到作为供应商的农民,将产品进行商品化的能力很弱,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速度。

  从易于保存的竹炭制品、茶叶、大米等,到新鲜的鸡蛋、红提,潘东明用大仓储和集体配送解决了遂昌零散农户在电商化中供应链上的短板。“直到他们开着车过来采摘红提,我才知道我种的红提真的通过网络卖了出去。”今年胡银东决定进一步拓展红提的网销渠道,他说,通过网络卖出的红提,每亩可多挣2000到3000元。

  “只要我们看上你的商品,从文案、卖点、包装,我们全部负责免费数字化、图片化掉。在没有发生销量时,农民几乎没有风险。” 遂昌妙高镇梅溪路64号,是潘东明的骄傲。这个地址,集聚了全县网店的订单信息。新的订单生成,交由工作人员统一取货、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探索“遂昌模式”:

  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

  马云一直是潘东明的偶像。半个月前,趁着马云在遂昌的短暂停留,潘东明和偶像有了一次亲密的交谈。马云告诉他:“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还未挖掘的7亿网民。互联网的最后一块蛋糕,也是最大的一块。”这让潘东明对农村电子商务越来越有信心。

  事实也和潘东明预想的一样,最土的生产方式和最潮的营销手段碰撞出了亮眼的火花。今年上半年,遂昌的电子商务销售额达2.39亿元,比去年翻了一倍多。

  今年7月的一天,潘东明来到三仁畲族乡坑口村。在一个名叫“赶街”的网点里,他看见一位85岁的老人正在通过电子商务购买拖鞋。那一次,他意识到自己在农村电子商务的探索终于值得了。“在遂昌,光打通产品的流出渠道不够,还需要一个进来的网购渠道。”2013年7月,开辟一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想法在潘东明脑中萌发。“这个服务站,要能满足农民传统赶集和逛街的需求,对,就叫‘赶街’。”

  “赶街”很快如破竹之势遍布遂昌的各个行政村。坑口村这个仅千余人的小村子,从去年9月设立“赶街”网点之后,村民的生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上网买东西的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有,因为方便。”80后的李雪是小卖铺的老板,本来就是网购达人的她把“赶街”的活干得有声有色。

  一台电脑,一个29英寸的显示屏,一位服务人员,这是“赶街”网点的标准配置。李雪翻开网购的记事本,从生活用品、厨房用品到充值话费、家电产品,坑口村村民一个月在“赶街”网点的购物记录有一百多条。“现在网上购买大件家电家具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们对这个平台更加信任了。”

  “赶街”,让电商物流直接进入了村庄。村民通过“赶街”网点买的东西会统一寄到相应网点,收货更加方便。潘东明说:“这种模式标准化之后,让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跨越年龄、没有门槛,让村民能够自由参与电商买卖,让每一个人都能触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