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省市高校学费上涨 熊丙奇:学校需先晒账本
- 发布时间:2014-08-08 19:22: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导读】多个省市高校学费上涨,个别地方涨价幅度超过5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再过几周,各地的高校都将陆续开学。对于大一新生的家长来说,一个关心的重点就是学费多少钱。最近一段时间,多个省市区先后发布了普通高校学费上调的信息。这些省份的高校学费上涨幅度少则百分之十几,最高竟然超过了50%。不过,像北京等一些地方,多年以来高校的学费一直都没有涨。
高校学费该不该涨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确定学费的基础是居民收入水平和“生均培养成本”,也就是每名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只有确定了这两项因素,才能合理确定学费。
熊丙奇:随着办学成本的增加,高校涨学费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涨学费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高校的人均培养成本究竟是多少,再有就是受教育者究竟承担的比例是多少,如果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涨学费实际上就是一笔糊涂帐,最后可能会把高校的一些铺张浪费,甚至是挥霍的情况也转嫁到受教育者的身上。
从国际范围来看,通行的标准是,受教育者承担的资金成本不能够超过20%,同时学费标准不能够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而且两者之间要选最小值。按照现在我国的国民收入情况来看,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万,按20%算的话,应该就是6000块钱,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办高校学费标准最低已经超过5000,只有少数东西部地区高校的学费标准在3000到4000之间,如果说以6000块钱作为涨学费基础的话,可能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会涨学费,涨学费的幅度也不会超过20%。现在看来,全国有些地方涨学费的标准实际上远远超过了6000,另外,涨学费的幅度达到了50%,从受教育者所能够承担的比例上来看,明显是不合理的。
在高校涨学费的时候,教育部门和各地的财政部门应该对学校涨学费提出明确的规定。首先,一定要公布学校的账单,接受公众的监督,要核算出清晰的平均培养成本。同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不能够让受教育者承担的比例过高。这样才能够使学费标准的制定更为合理。
我们认为,高校的本职工作是培养学生,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而调整学费是可以理解的,而高校学费的调整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规,并且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实际情况。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高校学费上涨充满了抵触情绪,是因为大家觉得学费涨得不明不白,而要想让大家心服口服,学校不妨先晒出自己的账本,给大家算一笔明白账。
关于这个话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对此做详细解读。
于长江:实际上学费这个问题,不完全是涨,而是有增有降的。去年教育部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实际上我们学术型的硕士已经基本上全免费了。这里边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现在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有时候某一部分专业是靠学费的,这部分可能显得资金不足,但另外一些是靠项目的,或者靠社会上办学等等,这部分的资金可能相对充裕一些。包括不同的高校收费情况也不一样,三本、二本的高校收费反而贵,一些相对好一些的学校、顶尖的学校,收费反而并不太高。
经济之声:其实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这些钱如果涨价了,到底是如何来用的,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熊丙奇表示,高校在核算培养成本时,要剥除不合理的费用。
熊丙奇:曾经在培养成本这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往往把发生在学校的费用全部计算为这个学校的成本,把这些成本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但实际上我们注意到有的学校办学的成本,它的开支并不是合理的,包括庞大的行政人员的开支,学校形象工程,因面子工程花出的大笔开销,都算在学生身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涨学费就无法得到社会的理解。按理讲,在核算培养成本的时候,应该把这种不合理的费用剥离掉,然后再算出这个学校究竟花在学生身上的钱有多少。
经济之声:高校涨学费的同时,是不是也得让高校先晒一晒账本?让整个账户大白于天下,缓解大家的疑惑?
于长江:当然是。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这么清晰明白的账的话,高校自然也可以把基本的成本、收入等等晒一下。从高校内部来说,大体上这个账目是清楚的,从财务、审计这些方面来说,实际上大部分高校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个别高校有问题,但是我们公众的认知和实际上学校内部以及教育基层内部的很多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比方说我们总强调高校要以科研来带动教学,因为只有充分的科研才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学校里面有一类专业是纯粹靠教学本身来维持的,这些很大部分是靠学费的,而另一部分是以项目,以科研经费为主导的,它对学费的依赖就不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