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探访百年老店纽约救助站 靠培训让穷困者自立

  • 发布时间:2014-08-07 13:39:00  来源:环球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纽约救助站的志愿者正在整理收留女性流浪者的宿舍。

  【环球时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李秉新】“救助与慈善”的话题在中国总是新鲜的。近日,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曝光有职业流浪者“日入四五百,怀揣港澳通行证”,该现象令行善的人有种被骗感,而6月底中国慈善家陈光标在纽约做慈善闹出误会,引来网民热议。《环球时报》记者仔细看过美国媒体对陈光标的报道,有个细节是纽约救助站几次阻止他向流浪者发300美元的现金。纽约救助站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会拒绝现金救助?美国又是如何救助流浪汉的?“首先声明,我们不回答任何有关陈先生的问题。”在同意纽约救助站公关部主任约定的这个采访前提后,记者对这家“百年老店”进行了实地采访。

  由流浪汉创办,有大富翁支持

  拉开曼哈顿拉法耶特街街角的一扇窄门,沿着几节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了纽约救助站。楼房很老,大堂也不宽敞,但纽约救助站公关部主任米歇尔·图尔森女士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的故事却温暖人心。图尔森说,纽约救助站由杰瑞·麦克奥利夫妇于1872年创办。杰瑞曾是一名浪迹街头的“流氓无产者”。1860年入狱期间,他认真读了《圣经》,对人生有了顿悟。出狱后,杰瑞与有着相似经历的玛丽亚结婚。那个时期正值欧洲移民大量赴美,纽约及其他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许多贫困移民只能流浪街头。杰瑞夫妇良心发现,于是开始在一所教堂接济这些穷困潦倒的流浪者,让他们在寒冷的夜晚有个栖身之处,这就是最初的纽约救助站。

  纽约救助站的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慈善家。后来,一个叫史密斯·哈池的华尔街银行家结识了杰瑞夫妇。史密斯为杰瑞夫妇捐赠了位于沃尔特街的一所房子,使救助站名副其实。图尔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史密斯此举在当时还被许多人质疑“是不是真的值得”,但100多年过去了,史密斯的善举早已被许多实业家仿效。创办人杰瑞·麦克奥利夫妇的不懈努力也成效显著,全美国目前已有300多个类似的救助站,都是基督教会牵头的私营机构,虽然各地的救助站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但发展轨迹大体相似,而且经常有大规模的合作。

  流浪汉拿到现金救助要上税

  纽约救助站的资金主要由基督教会和私人捐赠。图尔森说:“由于我们对捐助资金严格管理,运营得当并救助有效,因此,救助站获得的资金比较充足。”救助站财务主管告诉《环球时报》:“近年来救助站每年收到的捐款和支出都在500万美元左右。去年稍多一些,有800多万美元。其中约50%的支出直接用于救助项目,如购买食品、衣物、简单的药品、日用品等;约13%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救助站约有30名从社会公开招聘来的正式职工,他们的收入标准由教会和社会捐赠者共同拟定;另外约37%的支出用于发展,也就是救助站要出去搞一些活动,让社会充分了解无家可归者的真实状况,知道救助站在做什么,以此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同情,同时进行筹款活动。”据了解,星巴克、TraderJoes超市和WholeFood超市等企业都是救助站的捐助大户。

  约好的不谈陈光标,但在《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中,纽约救助站的负责人又没有刻意回避。图尔森说:“我们救助站的确有规定,不能向流浪者直接发放现金。一来会扰乱金融秩序,现金发到手里就等于有收入,在美国有收入就要报税,可是你能指望流浪者获得300美元的收入还要上缴一笔税款吗?但有了收入不报税就是违法。美国在这方面的法律非常严格,我们不想让这些可怜的人在还没有解决生计问题时又陷入违反法律的境地;二来我们不能掌握这些人拿了这笔钱会去干什么,有些人酗酒成瘾,有些人吸毒不能自拔,这些现金救不了他们,反而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陈先生捐助的钱只能用于购买食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专款专用,等这笔款项用完后,救助站会出一份详细的经费使用报告给陈先生。有些慈善家捐款都是按特定的项目代号进行捐助,这样比较便于管理,捐助者也放心自己的捐助不会被挪为他用。”

  纽约救助站不上街提供救助

  “只要愿意来救助站求救的,我们都欢迎。被救助的前提是自愿,流浪者必须自己来救助站登记,请求救助才会被救助,救助站不会主动上街寻找流浪者提供救助。”图尔森的这番话,或许讲出了纽约救助站和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个不同。来救助站的,有因家中失火或飓风等天灾造成的无家可归者,也有常年缺吃少穿的流浪汉,还有些是逃避家庭暴力或吸毒、酗酒成瘾不能自拔的人。

  据图尔森介绍,流浪者来救助站要先填表,提供信息备案,这是美国法律对流浪者和救助站的监督,也是对捐助者负责。填完表后,救助站还要对流浪者进行全面检查,如核实流浪者身份,看是否是在逃犯罪嫌疑人,是不是非法移民,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这些人是不在被救助之列的。如果查出流浪者患有某种疾病,救助站有义务向他们提供基本的非处方药,如果流浪者需要的是处方药,救助站有义务带流浪者去医院就诊,如果流浪者没有医疗保险,救助站也就无能为力了。

  来纽约救助站的流浪者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只来吃饭,吃完就走,不会留宿。《环球时报》记者在救助站厨房看到,厨师正在准备当天的晚餐,主食是米饭,主菜是洋葱、青椒和胡萝卜“大锅烩”,墙角还堆着有些“疤痕”的苹果。餐厅不大不小,可容纳100人左右就餐。每天晚上都有四五百人来救助站,大多数人领完餐后,或席地而坐,或拿了就走。

  救助站现有7层,5至7层是加盖的。1层有个多功能厅,白天开会搞活动,晚上可以吃饭、祈祷、睡觉,到了重大节日还在这里派发个人日用品和小礼品等。2层是接待区,3层和4层分别为女宿舍和男宿舍。扩建办公室工程师汉克·齐培达告诉记者,虽说是老建筑,但纽约的楼房基础打得很好,加3层没问题。5层和6层将扩建为宿舍区,7层改为办公层。

  经图尔森同意,记者来到女性被救济者的宿舍。宿舍很干净,摆放着15张上下铺,靠墙还排满柜子。崭新的家具和雪白的被褥都由名为OneKingsLane的公司捐助。宿舍配有洗衣房,放着七八台滚筒洗衣机。一名50多岁的女志愿者带着几名高中女生在搞卫生。女宿舍负责人玛丽安对记者说,现在收留了13名女流浪者,冬季还要更多一些。她们每天傍晚回来吃饭,然后在这里住宿。玛丽安每天都要与女流浪者单独谈话,增加对她们的了解。“这些女性有的是遭受家庭暴力逃出来的,有的原来是性工作者。还有的吸过毒,更加脆弱,对她们只能以疏导为主。”玛丽安说。

  男性被救助者宿舍床位更多一些,有些人在整理自己的杂物,有些人在睡懒觉,还有两个人在悠然地下棋,对《环球时报》记者的提问都婉言拒绝。

   提供救助者不求功利但求实效

  对需要救助者来说,除了物质的关怀还要有精神的关怀。《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救助站设有单独的电脑室和教室。据图尔森介绍,救助站开设一些培训项目。救助站不仅为流浪者提供衣、食、住等最基本的生存救助,还要想办法让流浪者走出困境,自食其力。救助站有专门的志愿者给流浪者授课,从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的课程都有,因人施教。救助站还与职业介绍所联系,帮助经过培训的流浪者寻找就业机会。

  图尔森说:“培训是个新设立的项目,以前没有,因为我们这里流浪者最多只能住9至12个月,而且能接受培训的流浪者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教课的都是志愿者,有成年人,也有在校学生,他们通常是在下午放学后到这里工作一两个小时。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自愿。有些学生需要我们开证明给学校,大部分人什么都不要,完全凭仁爱之心。”

  图尔森说,纽约救助站目前与中国没有交流,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也不了解。她认为,纽约救助站给流浪者提供比较人性化的救助是出于人道考虑,如果大家都能秉承仁爱之心伸手帮一下,受助者一定会记住你的。142年来,纽约救助站就是这样不求功利但求实效,一点一点走过来的,事实证明很有效果,在社会上形成很好的口碑。有些流浪者脱贫了还回来捐款捐物。有些大公司和个人不计回报长期捐助,但时间长了,人们就会记在心里,公司声誉和效益也会有明显提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