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华:如何打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 发布时间:2014-08-07 08: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就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而言,我国银行业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是“调结构、稳增长”的客观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部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面临不少困难,如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出口受挫、融资困难等等。在“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银行业更应当回归本位,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肩负起加强改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的责任。
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的两大使命,银行业只有脚踏实地地服务实体经济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当银行业过量生产虚拟金融产品,通过高杠杆的交易价格形成不以具有实际价值的标的物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使资产逐步泡沫化时,除了易引发债务危机,还会导致银行盈利和实体经济发展渐行渐远。
因此,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融入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功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促进农业农村和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银行业要将基层创新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推动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近年来,相关部委及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旨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包括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向基础建设、新兴产业、保障房建设以及向小微企业、“三农”给予倾斜;继续支持小微企业金融债发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支持村镇银行发展,鼓励银行开辟新渠道,开发新产品,为实体经济服务。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强化了市场对政府解决信贷难问题的信心。未来,要继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一要鼓励基层创新,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真正症结,在于银行金融创新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众和学术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在金融体系中“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认为要真正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只有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而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贷款是由大银行提供的。比如富国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把小微企业贷款变成了极具价值的投资和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富国银行的实践表明,只要操作方法正确,风险很高的小微贷款也可以变成盈利的主要来源。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应当推进客户结构调整,将小微信贷作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对小微企业客户实行分层营销,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贷款流程,持续推动小微金融创新。
当然,金融创新要特别注意有序、有度、有监管。无序、无度、无监管的创新会影响金融稳定,并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吸收大量原本可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小微企业金融创新必须以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能力的提升为前提,真正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
二要完善顶层设计,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银行业回归实体经济本质,既需要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也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针对某一方面的单兵推进式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取得切实成效。顶层设计有助于形成改革合力,统筹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因此,要引导银行业将创新纳入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要优化市场准入,对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对外逐步放宽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丰富银行机构体系,推动银行差异化发展和有序竞争,为不同经济群体、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继续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与活力。
其次,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样、适用性更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丰富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金融产品,推进客户结构下沉和优化,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再次,要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控,商业银行应当落实公司治理的有关要求,持续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其切实担负起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责任,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整体上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加以有效管控。
最后,要坚持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完善监管制度,推动资本管理办法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特别是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促使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周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