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次“牵手”引发的“放大效应”

  • 发布时间:2014-08-05 03:31: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吕兵兵 通讯员 臧德三

  7月上旬,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的8000亩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顺利通过了省市联合专家组验收。验收现场,一位评审委员点出了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与农校对接基地建设结合得好。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基地推动了土地流转,引进了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了市场销售。于是,现代农业园区拔地而起,农民就近变成了产业工人,项目的效应放大了。”

  走进这个农校对接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两片水塘,在水塘盛开的荷花中间,几只鸭子在水面上划着悠闲的水纹。水塘周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品类很多,早上从这里摘下来,大学生中午或者晚上就能吃上了。”示范园项目经理闵祥华高兴地说。

  据闵祥华介绍,农校对接示范园于2013年初启动建设,一期流转土地面积500亩。建设初期,就遇到了难题,基地附近没有水源,打了两口130米左右的深井,但就是出不了水。这时,恰巧赶上区农业综合开发办来这里进行项目论证。据专家称,这里地下800米都是岩层,不适合打深水井,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新建或扩建大口井以充分利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这次论证启发了我们,如果项目实施能够与农校对接基地建设结合,就能够实现一举多赢,充分放大资金效应。”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光华说。

  2013年启动的方城镇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目的是对纳入改造范围的农田进行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配套,从整体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能力。农校对接基地建设,由山东鼎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承担,一期工程投资2.1亿元,远期投资8.6亿元,将建设4200亩的核心示范园区,带动周边高效农业发展。

  刘光华这样分析结合的好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一定的实施标准,有的要占用土地修路通渠,农民不一定接受,有的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格局,整片推进,农民分散的地块成为最大障碍,而基地建设推动了部分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实现了“先流转后开发”;项目实施主要改善的是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这也是园区建设迫切要解决的,能够帮助新型主体发展壮大,迅速走上正轨;项目建成的工程,可以移交园区管护使用,能够解决建后管护难题,使项目资金的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项目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园区建设的需要结合,进行了规划设计,重点放在了水利、道路和林网建设上。经过一年的改造,共配套浅层水井30眼,维修扩建大口井4眼,新建电灌站8座,埋设低压输水管道47公里,新建桥涵400多座,开挖疏浚排水沟39公里,整修机耕路21.3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400亩、苗木1.3万株。

  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有了水源保障,我们今年又增建了9个大棚,从寿光聘请了技术员,年产优质蔬菜达400多万公斤,与齐鲁大学、临沂大学等省内高校巩固了合作关系。近期,我们还将建设冷链物流基地,方便与更多高校食堂的蔬菜流通。”闵祥华说。

  项目区的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以前地头路窄,坑坑洼洼净是泥。现在,路加宽整平了,原来的半截子路也都通开了,收割机好进来,三轮车往家拉麦子也好走多了。”大官庄村村民李冠芹说。农忙之余,李冠芹还到农校对接示范园打工,每月能赚大约2500元的工资。小庄子村刘宗静说:“个人种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挣个千把块钱,还不如把土地流转给园区,光流转费就1000多,我还能出去打工赚钱。”

  目前,项目区已经形成了6500亩的优质粮食基地、1000亩的优质蔬菜基地和500亩的苗木种植基地;推动项目区土地流转面积2600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