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国方案增益世界 供给利享全球

  • 发布时间:2014-08-03 03:34:29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

  中国方案

  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和胸怀

  “今后所有澳大利亚企业都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而中国伙伴也能更自如地用本国货币与澳方交易,”对于几天前刚刚在澳启动的人民币清算系统,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库帕给出简练的描述。

  由中国银行和澳大利亚证交所共同开发的人民币清算系统7月28日宣告运行。在澳的生意人们可通过这个平台,便捷地实现人民币结算,还可在可预见的未来享受到人民币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结算服务。

  “人民币正在开启盛大旅行”,英国《卫报》在一篇文章中感慨。近两年来,人民币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国家的热捧。国际金融协会7月的报告说,人民币过去一年在全球的使用率翻了一番还多,与瑞士法郎并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中国央行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比增长37.3%。

  迄今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2.7亿元,其中仅2013年的互换协议金额就达1.1亿元。今年以来,央行还与法国、卢森堡等5国签署人民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一个散布于香港、新加坡、首尔、伦敦、法兰克福等城市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矩阵正在成形。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中国制造”,登上全球舞台。

  货币触角向外延伸,是中国契合全球经济结构性需求的结果,更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水准和层次的跃升。正如海外不少专家所言,人民币如今迅速成为“全球公共品”,并非中国单方面努力所能实现,其动力植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深层调整,得益于中国与各经济体的高频互动。

  “2008年金融危机,表明原来的国际金融货币格局存在重大缺陷,”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说,“美国以占全球20%的经济总量,要承担52%的国际货币这种公共产品供给,显得有心无力。这两年,欧洲多个国家主动争取人民币产品,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市场需求,中国的做法可看作是对这种需求的呼应。”

  这种需求的出现并不突兀。金融危机6年来,全球处于缓慢、不均衡复苏当中,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发达国家整体缺乏活力和重大突破,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辐射力渐宽,但也面临新的发展瓶颈。从欧洲到非洲、拉美,要求优化国际经济秩序、变革治理架构的声音四起,不少国家希望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不少专家指出,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全球化,主要特征是从过去以寻求市场开放为主,向制度深化、框架重塑、权责再配方向转变。近年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等自贸谈判层出不穷,即为明证。这种新全球化,不仅是人民币迈向国际的驱动力,更是中国应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新地域。

  如何顺应全球新形势?新一届中央决策层履新以来,用一系列重大布局和战略创新,作出了回答。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呈现于世人面前。

  上月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中国、俄罗斯等5个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与应急储备安排,旨在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基建融资和金融防火墙。这两大国际新机制从无到有,中国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方之一。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全球经济主任研究员隆巴迪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两大机制有助于金砖国家发挥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金砖银行将成为中国更宏大战略的一部分。

  这个宏大战略,就是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近几年,中国连续实施开放战略布局,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整合”,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国际格局再优化的积极力量。

  “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胸怀。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将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舞台——不再局限于向世界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借助其实力与影响力,向世界贡献更多的经贸合作解决方案,提供更多促进全球共生共荣的国际公共产品。

  正如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所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包容性战略,让他国分享中国崛起的成果,将自身发展成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繁荣的积极因素。“中国方案”正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均衡、普惠的方向不断前进。

  2

  中国需求

  “全球最佳的消费故事”

  世界第四大铁矿公司、澳大利亚福蒂斯丘金属集团一度因中国等新兴国家需求放缓而前景堪忧。包括古驰、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也都倍感寒意,纷纷放缓在华扩张的脚步,世界著名制表商瑞士爱彼手表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贝纳米亚说:“中国的淘金热结束了。”

  是中国消费者收紧钱包了吗?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并不这样看。文章说,自2011年以后,中国消费支出的年增量和增长百分比都高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事实上依然拥有“全球最佳的消费故事”。

  消费已悄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关键力量。日前披露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和对商品品牌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以拉美地区的产品为例,巴西和哥伦比亚的咖啡、墨西哥的科罗娜啤酒、乌拉圭的牛肉、厄瓜多尔的香蕉和智利的葡萄均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味蕾和嗅觉。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出国旅游、购物已成为中国人的习惯。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以近一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中国游客的境外旅游消费达1020亿美元,一举超过美国和德国。

  可见,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需求“不降反增”。经济的转型升级,挤出了畸形消费的泡沫,却扩大了正常需求的市场,主要来自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力量,更加稳定,也更可持续。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们适应了经济增长的新形势,对消费前景更加乐观。

  中国释放如此巨大的消费潜力,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果,也是一系列改革红利的体现。中国回落的通胀和增加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购买力,而扶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为促进消费创造了前提。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预计,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将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短周期最佳组合状态,这将为改革提供更多空间,而改革加速又将提高中长期增长潜力。

  国务院决定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在宏观上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在微观上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激活企业活力、吸纳就业;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上推进公平公正,惠民利民、改善民生。

  而日益增长的“中国需求”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再平衡输入正能量,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货物需求到服务需求,中国人的消费层次、方式和结构都在朝着价值链上端移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全球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全球经济具有积极正面的溢出效应。

  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说,中国释放消费潜力并对市场竞争更加开放,将为世界提供巨大机遇。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对外国进口的开放政策,中国需求将继续成为吸收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来源。

  3

  中国供给

  为全球带来源源不断的实惠

  新一届中央决策层履新以来,稳步推进简政放权,为小微企业减税减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扶持,通过改革的加减法不断释放企业活力,同时确保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一些海外专家指出,经过30年经济发展的积淀,“中国供给”正呈现出三个层次:对于希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企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处于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装备、技术和建设经验可满足其日益旺盛的基础设施升级换代需求;对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其提供了获得丰厚资本回报的机遇。

  “感谢中国工程师为我们修了高铁!”土耳其人阿巴斯兴奋地告诉记者。搭上首都安卡拉开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他每周一次的旅行得以由7个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这条高铁由中国铁建公司牵头并联合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以及土耳其两家公司共同修建,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组织并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铁项目。

  鉴于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多、周期长,公共部门往往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中国顺势而为,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主张并推动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旨在为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提供保障和支撑。

  数据显示,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2013年为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和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总额已超过了世界银行,与2011年相比,总额增加了60%。中国以实际的行动参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赢得订单也收获信任。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转型中的中国当然是获得丰厚回报的热土。9月中旬,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可能迎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IPO(首次公开募股),而这场资本盛宴的主角便是中国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此前,中国互联网企业就已掀起一轮赴美上市潮,京东、新浪微博、聚美优品、途牛旅游网等都获得资本市场热捧。路透社预计,今年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数量可能达到30家,创下近3年以来的新高。

  西方投资者看好中国企业,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也将激活全球商业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已走遍世界,如今“中国创造”也正在全球布局。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正与全球不同层次的需求深层对接。“中国供给”也将以更新的面貌,给全球带来源源不断的实惠。本组文图均据新华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