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财智 > 研究者 > 正文

字号:  

张维迎: 说话要对得住良知

  • 发布时间:2014-08-25 08:38:02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周政华  责任编辑:王斌

  从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到如今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张维迎数十年来从未改变过自己对于“市场”的信仰。无论为企业家代言、打气,还是在高校内推进改革,抑或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言,张维迎一直秉持着对政府限权、对市场放开的思路,从未动摇。

  双方带着微笑的“张林论战”

  今年7月初,为纪念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10周年,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上,谈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和张维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张维迎坚持他20多年来一贯的观点:“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创造自由的环境、法治,包括产权制度的保证。很多时候,在经济事务中,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效果或许会更好。”

  林毅夫也没打算改变他对中国模式的推崇:“中国过去35年,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不可能连续35年每年9.8%的增长,也不可能是现在唯一的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与此前一些媒体渲染的“论战”不同,张维迎和林毅夫双方在谈及各自观点时,脸上都挂着微笑。

  不久前,张维迎刚确定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调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曾是“不被理解的经济学家”

  张维迎历来以见解独到而闻名。

  1983年,张维迎24岁,还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时,他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消息——《首都青年个体户座谈批判向钱看》。张维迎写了一篇七八千字的批判文章投给《中国青年报》,标题为“为钱正名”。

  在随后的“反精神污染”中,因《为钱正名》一文,张维迎被列为当时陕西的“八大自由化分子”之一。

  茅于轼启发了张维迎对于西方经济学最初的认知。2013年8月,在中国国际金融博物馆的一次沙龙上,张维迎说:“31年前,茅于轼教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有了这扇窗,我才看得更远看得更亮,决定我以后走的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30年后,张维迎慢慢说道:“要说自己相信的话,内心相信的东西,就是你生命中最值得坚持的东西。”

  呼唤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几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为企业家打气。

  “不要被就业吓住。”在今年博鳌论坛上,张维迎在一个分论坛上发言的一开始就把话题转到企业家:“还有企业家顶着呢。如果政府让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企业家更愿意做长远的事情,就是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企业家有更多自由,废除不必要的管制,让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让我们的司法变得更独立、更公正。”

  对于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评价很高。早在1983年底,在张维迎脑子里,市场经济概念有两个最突出的东西,一个是价格信号,一个是企业家。

  在公开场合,张维迎从来不忘记呼吁人们理解企业家精神,特别是为一些落难的企业家说话。

  对未来更有耐心

  “你问我这20年来,观点为什么始终如一?”张维迎说,“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我觉得弄明白了,就希望说出来。你不能让我不说,或者说假话,这会让我不舒服。说话要对得住自己的良知。”

  前不久,他给香港一家媒体撰文时谈到对过去10年的3个判断:第1个判断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的角度来讲,是过去35年里最好的10年;第2个判断是,从社会矛盾、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是过去35年里最糟的10年;第3个判断是,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讲,是失去的10年。说到未来10年,张维迎预感这是中国改革的窗口期,“我们还是应该有所期待的”。

  “人是会学习的动物,你不会在今天去重复20年前的错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像原来那样太较劲,太着急。因为你认识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所以耐心也就有了。”张维迎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