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专家称“高帽戴不起”
- 发布时间:2014-10-09 17:1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曹慧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数据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西方媒体针对此事的热炒不同,中国国内舆论普遍表现冷静。中国经济专家认为IMF的衡量指标不具备说服力,“世界第一的高帽戴不起。”
何为“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
近日,IMF将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进行了调整,结果显示,2014年美国的经济规模是17.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则是17.6万亿美元。IMF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到2019年将超过美国20%。
对于各国GDP的统计,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方式。汇率法更为普遍,是把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GDP按汇率换算为美元,然后进行比较。但是,汇率容易因政治、投机等因素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准确性。
为了解决汇率波动问题,IMF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法。购买力平价是基准国单位货币相当于比较国货币的数量。例如,购买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中国需要人民币5元,在美国需要1美元,那么购买力平价就是5。
IMF在采用购买力平价法之后,相比汇率法而言,计算出的中国GDP规模有所增大,进而得出了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结论。
“购买力平价”指标不具备说服力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IMF采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存在缺陷,无法真正衡量一国的经济情况。
首先,这种方法只能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但这些商品并不容易选择。各国都在消费的、占经济比重相同的商品并不多。
其次,白明指出,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方面可能有天壤之别,因此很难找出“数量与质量完全相同”的商品。最后,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只要不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就会存在价格扭曲,也将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
白明进一步指出,仅仅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合理的。因为第一,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量,而并非存量,它并不能真正代表财富的多少。二战以来,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比中国“家底殷实”。
第二,GDP的质量也有差别。美国多为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中国则刚刚处于转型期,制造业权重依然较大。
第三,中国的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等问题仍未解决。
国内舆论对“全球第一”的说法表现冷静
针对“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中国国内各大媒体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兴奋。
《环球时报》指出,“GDP显示的是中国经济规模,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被测算,因为中国工人辛苦创造出来的利润很多是流入美国人的钱包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所统计的显示经济实力的数据,现实意义不大。”
《新京报》引用经济专家的话指出,“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不因为戴上毫无价值的‘世界第一’的帽子而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
除此之外,美国彭博新闻社等部分外媒也反驳了IMF的这种说法,认为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会夸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量,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国家对世界资源的不同掌控能力,以及它们对全球事务的不同影响能力。
西方媒体热炒中国经济“第一”用意何在
其实早在今年4月底,世界银行就做出了“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经济学人》指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之前所想象的还要大。旧的分析数据认为中国经济到2019年会超过美国,而新数据则将这一期限提前到了2014年年底前。
《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马丁 雅克则认为,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块块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等。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
对于西方媒体的上述说法,白明认为虽然不排除对中国的肯定,但也有“渲染”和“捧杀”的成分。一方面,外媒将中国定格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一方面又把全球资源供应紧张等问题归为中国的责任。在此环境下,中国不应当盲目乐观,而是要进一步确保市场公开、公平,推动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