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上任来至少考察35家企业 金融企业最多
- 发布时间:2015-01-12 08:30: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慧敏
总理任职以来至少考察35家企业
金融企业占近1/4 2013年多与官员座谈 2014年多与企业家座谈
1月7日,李克强结束在广东的开年考察后,回京召开2015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简政放权依然是“当头炮”。
记者注意到,2014年的多次离京考察中,政务中心、服务大厅等行政审批机构几乎是李克强每次考察的必到之处。“简政”其实就是给企业松绑,纵观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近两年,企业始终是他抓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轴。
行政审批窗口成考察保留项目
2015年的开年考察,李克强在刚获批不足半个月的广东自贸区,给“万里审批图”打叉,勉励这块包括“改革先锋”深圳前海在内的新自贸区,争创审批的“特区速度”。以削减行政审批为核心的简政放权是李克强就任以来一直挂在嘴边的。
2013年3月,刚刚成为中国“经济大总管”的李克强,首次离京考察选择江苏、上海,从沿海把脉中国经济。李克强到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5个月后,以保税区为核心的上海自贸区正式被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成立后的行政审批“负面清单”突围,被视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近期在广东自贸区走访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是李克强过去一年考察习惯的延续。2014年,李克强在上海、天津、山东、湖南等多地考察时,均走访了当地的行政审批服务窗口,询问简政放权的落实情况。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天津考察时,还见证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封存109枚公章。
往往开完常务会议即离京考察
国务院推行各项措施的背后,其实是为企业松绑,激发企业活力。政策的部署与落实一个都不能少。2014年,李克强的每次离京考察,几乎都与国务院常务会议紧密相连,经常是开完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天,即离京在外地考察。特别是2014年的最后一次离京考察,当天上午李克强才开完国务院常务会议,下午即出现在浙江义乌的“网店第一村”。
那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是2014年以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第十次直接或间接提及“融资难”,会上又提出十项措施缓解“融资难”。考察“网店第一村”次日,李克强就在考察浙江杭州泰隆商业银行时,仔细询问降低融资成本政策落实情况。
2015年,李克强在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前离京考察,但考察和会议的主题“一以贯之”。1月7日,从广州飞回北京的李克强,在勉励广东争创审批“特区速度”后,再就行政审批部署,要求治理“审批难”。
去年考察时多与企业家座谈
广东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离京考察的第16个省份。两年时间,任期未过半,李克强足迹已踏遍大半个中国。与2013年就任首年不同,2013年李克强离京考察9个省份,多次在考察地召开经济相关座谈会,2014年李克强鲜少召开此类座谈会,却几乎每到一地就召集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他还先后5次邀请22位企业家进中南海。
2013年,李克强先后在上海、河北、广西、甘肃、黑龙江等5个省份召开经济主题的座谈会,25个省份的一把手当面汇报本省经济工作状况,特别是在甘肃,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以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为主题。就任首年,这样的经济座谈会更像是摸底中国经济。
2014年,离京考察中的多次座谈会,李克强座谈的对象从各省份的一把手,转向企业负责人。过去的一年中,李克强先后与部分企业与金融机构负责人、新登记企业负责人、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座谈,而在为数不多的部分省份经济工作或形势座谈会上,企业也成为参会代表,并在会上发言。
这一习惯在2015年继续延续。2015年的开年考察,李克强在考察广东电力设计院时召开外向型企业座谈会。此前,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多个海外工程的订单签署曾由李克强见证。
纵深
去年考察企业数量 几乎是前年3倍
就任国务院总理两年,李克强都考察过多少企业?哪些企业迎接过总理?
据北青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就任两年以来,李克强至少考察过35家企业,其中金融企业最受总理重视。此外,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企业考察清单上多了一家特别的公司:“创客”公司。
2014年至少考察23家企业
2014年,李克强考察的企业更多,据北青报记者统计,2014年李克强至少考察了23家企业,几乎是2013年的3倍。
2015年的开年考察,李克强考察了4家企业,分别涉及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四类。除互联网金融是首次出现外,其他类别企业均曾在李克强的考察清单中出现。而此次考察的柴火创客空间,也算是文化创意企业中的新生事物。据了解,目前全世界的创客空间仅30余家。
李克强就任以来,考察的企业类型涵盖粮农、环保、医药、汽车、服装、物流、能源、金融、IT、文创、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与过去相比,环保和能源领域逐渐获得高层关注,李克强不仅视察了污水处理企业、环保设备生产企业,还曾在河北考察期间,前往邯郸环保监测站考察。
金融企业总理考察最多
金融企业是李克强考察的重点。李克强考察的35家企业中,有8家是金融企业。这些金融企业涉及的类别很广,既有互联网银行这样的新兴金融企业,也有农村信用社这样的传统金融企业;李克强考察的内容,不仅涉及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服务,也涉及传统的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小额贷款企业两次获总理考察。2014年3月,李克强在沈阳瀚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考察,公司负责人直言扩大融资渠道、财税支持、希望办民营银行三条建议,李克强当即要求金融财税部门负责人抓紧研究,尽量支持。2014年年末,李克强在浙江考察,走入长期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杭州泰隆商业银行,表态政府今后会加大力度消除民营银行的差别化政策。
2015年的开年考察,李克强更是选择诞生不足半月的互联网银行,见证首家互联网银行第一笔贷款。在这次考察中,李克强给出新的信号:互联网金融要适度发展,政府要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克强期待微众银行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
小微企业仍是考察重点
李克强就任以来,小微企业被频繁提及。
2013年7月,李克强在广西考察时曾专门召开小微企业座谈会,并在会上指出,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当年8月,李克强在甘肃考察的兰州华宇公司,再次强调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表示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多增加就业岗位,各级政府要多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2014年全年召开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几乎每两次会议就有一次会议提及小微企业。在2014年的考察中,小微企业也是重点。李克强在天津、浙江两地考察时,曾专门前往小微企业聚集地考察。在“一间房就是一家企业”的天津融科大厦,李克强走访多家小微企业。在浙江义乌的“网店第一村”,李克强和开网店的个体户交流。
2015年,小微企业仍将是李克强考察的重点。2015年开年考察的柴火创客空间,公司注册名为深圳柴火创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1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微企业,另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服务的对象也是小微企业。
素描
“懂行”的总理
李克强考察的企业门类颇多,经常有企业的专业人士评价他“懂行”。
1月5日,当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必雄接受李克强一系列询问时, 他觉得更像在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燃煤电厂能耗、核电系统生产流程等话题总理个个门清。“每个提问都非常专业”。罗必雄说总理的中国装备“超级推销员”称号不是白来的,背后有他专业的知识储备作支撑。
总理其实是个“文科生”,官方简历显示,他本科学的是法学,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学,可工科的话题他谈起来总有人说他专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也觉得总理“专业”。2014年7月,李克强考察南车时,刘友梅陪同。据他回忆,总理和他细致探讨了电控、动力系统、米轨平衡力等专业问题,问得十分专业。
就在株洲,还有人觉得总理懂行。“这粮食存了两三年了吧?”2014年7月4日,李克强在中央储备粮株洲直属库考察时,抓起一把存粮搓了搓,又咬开一颗谷粒问道。工作人员点头称是。(记者 邹春霞 见习记者 张伟 赵萌)
数据
总理考察过哪些省份?
2013年 9个省份
3月 江苏 上海
4月 四川(赴地震灾区)
6月 河北
7月 广西
8月 甘肃
9月 广西 辽宁
11月 黑龙江
12月 天津
2014年 12个省份
1月 陕西
3月 辽宁沈阳 内蒙古赤峰
4月 海南 (参加博鳌论坛) 重庆
5月 内蒙古
7月 湖南 山东
8月 云南(赴地震灾区) 江苏(参加青奥会)
9月 天津 上海
11月 浙江
2015年 1个省
1月 广东
江苏 上海 天津 辽宁 广西 内蒙古6个省份去过两次
总理就任不到两年 已走过近20个省份
ū缸ⅲ焊八拇� 云南两省地震灾区未附带考察企业)
总理都考察什么企业?
2013年:8家 2014年:23家 2015年:4家(开年考察)
金融 8家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杭州泰隆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沈阳瀚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营业部、天津滨海新区工商银行、天津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甘肃岷县农村信用社
装备制造 3家
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公司
环保 2家
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德润污水处理厂
能源 2家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邢台晶龙公司
物流 2家
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 2家
华为公司、浪潮集团
汽车 2家
吉利控股集团总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医药 2家
美药典公司、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产业基地 2家
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产业基地)、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
农业 2家
德强现代家庭农场、中储粮
文创 2家
拓维信息公司、柴火创客空间
其他 6家
海澜集团、天津绿新低温科技公司、重庆政通通信公司、兰州华宇包装彩印公司、冠德公司、天津飞旋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本报根据公开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