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中央经济会议今召开 宏观调控或将多目标兼顾

  • 发布时间:2014-12-09 01:00: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曹慧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引发各方关注。而上周五(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出信号,中国经济特性是“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发酵了一个周末之后,连续两周上涨的股市在本周一突破了3000点。对于2015年的经济政策和重点领域,从高层到民间,涌动着各种猜测。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了解及预测,2015年中国宏观调控或将寻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控风险等多个目标的平衡。具体政策上,经济增长目标或大概率下调,投融资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进一步提速,“一带一路”等重大经济战略有望落实。

  “新常态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一个突出变化是宏观经济目标将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新常态的“新”起码有三个含义:其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变了;其二,各届对于形势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其三,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2008年到2010年,保增长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但是当前中国面对的问题太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可能再是单一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资源必须分配到多个阵地上。

  基于这种认识,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从今年的7.5%有所下调的概率增大。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历史上两次下调目标都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被动降速”,去年经济稳稳站在7.5%以上,没有下调动力,今年大概率低于7.5%,下调顺理成章。而且明年要完成7.5%的目标,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按照惯例,此次会议将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对明年重点经济工作进行部署。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稳定经济增长继续承受较大压力。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表现,既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反复、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阵痛期的直接反映。展望明年,只有加快经济转型,才能逐渐积聚宏观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承受较大压力。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和不均衡,导致我国外部需求总体疲弱。从全球看,今年美国三季度GDP年化季率终值增长3.9%,高于初值3.5%,好于预期,经济运行表现相对较好。因经济持续低迷,2014年10月份欧元区和欧盟失业率分别为11.5%和10%,依然居高不下。“安倍经济学”下日本经济向好只是昙花一现,或再陷入衰退。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我国外部需求总体不振。2014年11月,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50%。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阵痛加快释放,制造业终端需求依然疲软。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转型阵痛正加快释放,2014年11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3.3%,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跌至近九个月以来低位,并连续七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以下。我国工业品终端需求疲软,全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2014年1月至10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

  三是楼市面临周期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楼市进入市场自发性周期调整。2014年1月至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受住宅需求增长动力不足、房价过度偏离合理值、住宅投资价值下降、高存量住宅库存等因素综合影响,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带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

  尽管如此,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进程有所加快,对宏观经济增长形成了有效支撑。在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提速。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9%,超过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0.5个百分点。同时,社会消费保持稳定,2014年1月至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网络销售加快普及,前10个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5.6%。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得到较好发展,电动汽车推广正在提速,网络销售普及带动物流产业大发展。

  可见,只有继续加快经济转型来培育我国稳增长支柱,才能逐步积聚明年经济增长新动力。从2009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看,政策刺激效应期越来越短,刺激成本越来越大,刺激空间越来越小。展望明年,只有下定决心加快经济转型,推动产业优胜劣汰和改造升级,通过改革释放红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努力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才能逐步培育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