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动传统商贸“货源奶酪” 跨境网购面临利益对垒

  • 发布时间:2014-11-14 07:2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文

  每一次流通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出现利益对垒的局面。“比如一个COACH的包,在天猫国内站卖3000元,入驻天猫国际后售价为1000元,这完全违背了它的商业逻辑,所以COACH就会主动抵制,甚至要求美国电商不再参与中国代购的合作,同时也不给中国做直邮代购的平台供货。”一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诠释了为什么跨境进口电商无法像国内电商一样,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从每日几十单至上万单的销售跨越。

  目前跨境进口电商依然由个人或专业团队向海外零售商代购,再向国内消费者销售,并没有打通供应链获取真正的货源。业内尚没有听说有一家公司能与海外著名品牌实现货源上的对接,也就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已经触痛传统贸易商,一旦放量,对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将是颠覆性的改变,国家也在观察这一点,所以现在只能在几个城市试点。”某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

  海淘不是新模式

  年初时,重庆女孩小日与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代购,售卖化妆品。她们的操作方式极其简单,一个人有机会定期去中国香港、韩国扫货,一个人负责在朋友圈营销。除了微信朋友圈,淘宝上也都是这样的小卖家,这些“海淘者”也是最早的跨境进口电商从业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外买手或代购流程服务的专业代购平台,这些平台或自营,或入驻天猫国际、苏宁易购等综合平台,成为店中店。

  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专业代购,其共同模式都是在海外电商平台或实体店替内地的消费者购买所需要的产品。“所以业内普遍赞同一个观点,海淘并不是一种新的零售模式,”某行业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实际上,天猫国际、苏宁易购、京东等各式平台,都早已建立,但核心在于平台上商品的货源没有变化。”

  许多商品以前就存在于内地,由于价格差异及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而产生了直接购买海外一手商品的需求。“代购者通过海外零售商的零售价拿货,并以此作为货源进货,再到内地销售,无论如何价格都不会降低太多。”伍志斌指出,“合理稳定的商业模式难以存在。”

  “还没有听说有哪一家跨境进口电商盈利。”海贸会会长刘智勇如实相告。跟众多与互联网沾边的细分行业一样,跨境进口电商还处于“烧钱阶段”。先行者们有一些摸索,并总结出未来可能成形的两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内地的零售商要把拿货的渠道从以前在亚马逊代购,变为找到上游的货源,从原始供应链最源头拿到商品,然后卖给内地消费者,只有这样中间才有差价。

  第二种,是海外的零售电商把零售端推到内地,如同当初沃尔玛、家乐福进入内地一样,不同之处是向内地消费者销售单额商品时,不再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来,而是想办法全部变成个人物品进来,避免了增值税。

  实际上,亚马逊内地在收购了卓越网后业绩并不好,与亚马逊在美国的销售额相差甚远。“也因此,亚马逊在“双十一”宣布运行亚马逊海外购,是否能提供与美国同步的商品价格也备受关注。”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林文斌告诉记者。

  如果亚马逊内地的商品就是跟亚马逊在美国卖的东西同款同价,便前景可期。“要有这种变化,才会变成真正的跨境进口电商,我们现在做的仅仅是代购。”伍志斌告诉记者。

  动了谁的奶酪?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一些有实力的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在尝试与海外零售商洽谈直接合作。但目前业内还未听说有任何一家电商已经与海外大品牌谈成货源直供。因为这其中存在非常大的障碍,凭跨境进口电商一己之力难以逾越。

  “有很多海外商品习惯了在内地赚高利润,或者是以前为了进入内地市场,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上投入很多,并且拥有了成熟的合伙渠道,有成熟的代理体系,帮助做内地市场。”伍志斌告诉向记者解释道,“这就会导致以前的定价策略跟现有的海外直购产生巨大冲突。这尤其表现在奢侈品、服饰上,价格差就会非常巨大。”

  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对记者说,“我们比较中国传统B2B进口贸易的链条成本和今天新形态直邮直购的链条成本,前者的成本包括代理商、分销商、经销商,以及流通环节产生的各种税费,最终价格翻了两倍以上;如果直接供应链直邮的话,加上入境的关税和物流成本,可能会增加30%到40%。”换句话说,若是能够打通供应链,那么跨境直购的终端零售价会便宜一半。

  另外一位行业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整包成本价为106元的尿不湿,在内地大型超市销售价为189元,而跨境进口电商可以以极低的毛利率出售,“跨境购物可以做到每包尿不湿只赚3元钱,按照15%的关税估算,综合成本大约在125块左右,加上3元利润,消费者在网上花128元就能买到。”

  显然,中间环节打通后,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但这触及到原来成熟销售体系上的成员利益,不论是最上游的原始货源,还是中间各个层级的渠道商。

  因此,跨境进口电商前端看起来很热闹,若不能解决上述货源与打通供应链的问题,整个行业也就难以起飞。“内地电商在几年时间就实现了一天几十单到几万单的跨越。但跨境进口电商要做到日均上万单的级别,还有很多路要走。”伍志斌直言。

  这也是多位业内人士的看法,跨境进口电商还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只能通过做到一定规模,把单笔货源转到自己手上才能真正盈利。“在此之前,也就只能烧钱,希望能烧出一家赚钱的。”伍志斌说。据业内人士估算,大一点的平台商日均销售在一两千单左右,最大的平台天猫国际日均也无法达到两万单,中小电商每日收货几十单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变革需要很长时间

  尽管阻力重重,但在这批跨境进口电商探索者眼中,电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打掉中间环节。

  “每一次流通领域的升级变革,一定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曾碧波对记者说,“这是必然的,无论是内地传统零售商,海外本土品牌商,或是大品牌在内地的代理商,一定会抵触跨境进口电商。”

  在他看来,流通领域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当互联网普及,信息、物流壁垒逐渐破除,消费者已经知道产品从海外直接购买回来,可以比内地便宜一半时,光拦是拦不住的。”

  曾碧波拿COACH举例,“可以实行价格保护,但在美国,COACH还有大量竞争对手。美国零售产业很发达,效率高的原因是竞争激烈,COACH不做别的商家也会做,中国这个市场太大,这是必然趋势。”

  以伍志斌和曾碧波为代表的一帮先行者相信,这就好比当初中国传统零售业抵制电商一样,最后还是被“革了命”。若干年前,家电市场还是实体连锁店的天下,不同品牌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门店,定价都不同。后来出现了统一售价的京东,“但刚开始家电品牌商一定是抵制的,谁都不给京东货,但随着京东销售额提高,不给货的商家或许就完不成任务。”举这个例子伍志斌是想说明,这是一个缓慢养成的过程。

  此外,之所以跨境进口电商难以撼动那些“既得利益者”,是因为与动辄成千上万亿级别的传统贸易规模相比,跨境进口电商的体量实在太小。“任何供应链都不是谈出来的,而是靠买卖做出来的。”伍志斌直言,要想破局,改变现状让对方重新优化供应链渠道,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能够影响别人,做到上游厂商愿意跟你合作为止,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

  也因此,作为最大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天猫国际被寄予厚望。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海外零售商选择适应,希望利用这种新形态下的贸易方式,从海外通过电商直接把商品销往内地。曾碧波不久前曾给美赞臣提出一些建议,“若想占据内地市场份额,就应该更加快速地适应这个市场,包括尽快将产品拿到内地市场来,而不是经过很高的门槛在内地做分销。”商业流通的转型和变革会淘汰很多环节,比如传统的分销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