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创56个月新低 定向宽松预期大增
- 发布时间:2014-10-16 07:0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斌
9月物价指数低于预期,喻示政策宽松空间增大。
昨天(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同比上涨1.6%,今年第二次落入“1”区间,为全年新低,更创下56个月以来的新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31个月同比负增长,预示通缩风险在加剧,9月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4%,无论同比还是环比跌幅均在扩大。
CPI和PPI走势与货币政策调整密切相关,业界呼吁央行重启降息和降准的声音渐高。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全面降息降准将使得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过剩产能的压力下降,这与政府改革的目标相悖,因此决策层实施定向宽松的可能性较大。
记者梳理近年来CPI走势和央行调整利率时间节点关系后发现,往往单月CPI出现较大幅度上行或者下行时,央行最容易采取行动。
CPI重回“1”时代
从同比数据看,9月CPI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0.4个百分点,今年第二次落入“1”区间。1.6%的同比涨幅也为2010年2月以来新低。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说,一方面,由于去年同月环比上涨较多,抬高了今年的对比基数,致使今年9月的翘尾因素比上月减少了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9月新涨价因素虽有所增加,但仅为1.3个百分点,低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
9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保持平稳。从环比来看,受中秋及国庆假期临近影响,9月CPI环比上涨0.5%,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猪肉、鲜菜、鸡蛋价格环比上升2.3%、3.9%、1.9%。交通银行报告指出,上述主要食品价格环比涨幅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新涨价因素较弱。
对CPI影响最大的猪肉价格今年始终较为平稳,并没有表现出鲜明的“猪周期”特征,河北一猪肉贸易商告诉记者,目前终端需求未有实质性提高,屠宰及食品企业也不急于备货,大多数屠宰及食品企业反映今年鲜品销售弱于往年,短期猪价难有实质性上涨。
近年来,3.5%一直是CPI的 “上限”,但今年CPI峰值仅为2.5%,9月的低迷数据也宣告通胀警报暂解除。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在经济增速运行缓中趋稳的背景下,四季度CPI同比新涨价因素不会出现明显上升,考虑到后3个月翘尾因素都在低位,预计CPI同比增速在低位徘徊,预计全年CPI涨幅约为2.2%。
面临输入性通缩压力
9月PPI同比下降1.8%,不仅连续第31个月同比下跌,并且跌幅较前月又有扩大。值得注意的是,9月PMI购进价格持续跌至47.4%,说明工业领域进出两端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
其中,采掘、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价格的同比跌幅均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这反映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压力依然严峻。
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厂价格同比降幅达到10.6%、12.6%,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降幅达到6.4%,反映出下游生产行业依然疲弱,需求乏力。连平认为,煤炭、钢铁等上游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难以看到PPI转正的动力,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增大。
连平还分析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价格处于低位,欧洲面临通缩风险加重,导致中国购进价格跌幅扩大,带来输入性通缩压力。
9月九大类工业生产者购进价同比全部为负,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同比下降6.1%和2.8%,降幅分别扩大1.1个和1.2个百分点。
“这(工业领域价格下降)将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和营业额,压低企业利润率,有可能进一步拖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连平说道。
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认为,通缩效应的显现意味着当前经济景气程度可能比预期的要差,产能过剩的矛盾和需求不足的程度都比预期严重。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王庆告诉记者,PPI的通缩持续超30个月,生产的东西都在降价,意味着产能过剩,并且企业议价能力基本丧失,其投资意愿是可想而知。
“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以制造业和房产投资为主导的投资。从目前数据来看,这方面动能应该会持续走弱,经济很可能会进一步下台阶。”王庆说。
利率调整常伴CPI大幅波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目光开始聚焦在央行。
光大证券宏观分析师徐高认为,近期央行已经出台了如房贷政策松绑、降低正回购利率等宽松政策,但考虑到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实际利率水平依然偏高,而CPI远远低于年初设定的上限目标,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放松仍有空间。
在CPI等相关数据发布后,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更接近核心通胀率的非食品价格上涨1.3%,相比之下,实际利率偏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会加速滑向通缩。政策调整要有前瞻性,相机抉择是技术性要求。
他同时指出,以降息为例,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主要盯住CPI,同时还参考PPI和资产价格。今年PPI下降幅度加大,CPI涨幅比去年缩小,房价也开始掉头,降息的条件在逐步成熟,或可选择定向降息,将来如果房价、CPI、PPI都下降就存在全面降息的条件。
记者梳理央行近年来降息操作时发现,央行降息时点与物价走势关系密切,最近一次降息周期出现在2012年,当年6月和7月央行进行了两次存贷款利率下调,并且7月采取的是非对称降息,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利率。
当年CPI正是在6月走出一个分水岭,5月之前,每月CPI同比增幅都在3%以上,6月和7月则大幅回落至2.2%和1.8%,给降息留出了空间。
更早时候,央行层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进行过5次加息,如此频繁的加息与通胀形势节节走高直接相关:2010年10月CPI由前月的3.6%增至4.4%,并且随后一路飙高至2011年7月的6.5%,5次加息也均发生在这一时间段内。
徐高分析说,目前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事件除了地产行业的持续下行,最重要的就是偏高的实际利率水平。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告诉记者,经济运行状态已经使得利率和存准率调整具备条件,央行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控制物价,这体现在物价高企时,必须有相应手段抑制;但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物价走低时,虽然降息和降准窗口打开,但这要看决策者的判断而定。
德银报告认为,全面而不加区分的货币宽松政策,将降低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利息支出,使它们淘汰过剩产能的压力下降,与中国政府的改革目标相悖,这也是中国央行一直不愿全面降准降息的主要担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