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周岁:由试点到复制推广
- 发布时间:2014-09-29 08:55:0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曹慧敏
柏可林 摄
柏可林 摄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周岁生日,作为中国新一轮深水区改革的“试验田”,自贸区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交上“周年答卷”的自贸区,能否顺利通过社会各界的评估?
9月26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官方版”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经验总结。然而,除了政府给自己“打分”,《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采访多方企业、金融机构、学者,分析出“民间版”一周年总结,不仅总结成果、经验,也提出建议。
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自贸试验区推进四大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金融改革:
四方面成果显著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有哪些主要经验?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9月在参加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时指出,自去年9月底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建设、业务创新、市场平台搭建以及金融机构集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表现在四大方面:
首先是基本形成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体系,“一行三会”发布了51项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陆续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特别是5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的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及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为自贸区开展金融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其次是积极推进自贸区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平台建设。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区内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于9月18日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启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自贸区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第三是探索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金融创新案例成果,涉及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创新、自贸区企业融资创新、支付结算创新、企业资金管理创新、对外直接投资创新等方面。
第四是聚集一批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中外资商业银行纷纷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到目前为止,在自贸区内设立、由“一行三会”颁发牌照的金融机构共87家。
而这四个方面中,“一行三会”发布的51项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国际交易所的设立,都已是中国改革多年筹备后“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而第三个方面的一系列有特色金融创新案例成果,是上海摸索的典型代表。记者调查了各界对这些金融改革的看法与期待,主要分为跨境金融便利化、新型金融业务培育两方面。
对于个人,个人投资海外政策虽然批复最早,但至今未有实行。2013年自贸区成立伊始,就被批准试点个人投资海外股市。目前,仍未有进一步细则公布。《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早在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就获得了个人投资海外股市的批复,但同样至今未有下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2013年10月曾向记者预测,个人投资海外股市预计是自贸区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最后一步,而非第一步。
对于机构投资者,美国伊略艾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Mark Elliot告诉记者,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动、被批准进入的行业、国际通行法律的引入。对于融资平台的中间商,拍拍贷CEO张俊告诉记者:“我最期待的是结售汇放开、境外资本投资放开。”
而对于实体企业,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该行的客户调查,企业对自贸区内融资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融资成本能否降低,融资手段是否创新,融资手续是否简化。
对于企业最关心的第一项,融资成本能否降低,目前主要进展在于,可以从境外借款。目前,境外借款利率远低于境内利率水平,对于借款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以上海银行间30天期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其价格约为香港的两倍。东方国际物流集团总经理边杰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在做一个二手船买卖的投资时,在香港的贷款利率不超过3%。如果是在内地贷款,外币的利率可能不低于4%,人民币贷款利率则是5.6%。”边杰表示,自贸区推动金融改革,对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竞争力将会是直接的帮助。现在在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入人民币资金,而以往需要扣减相应的外债额度,中资企业申请外债额度需要以个案报批。可借用的额度是实缴资本1倍或1.5倍的境外人民币,用于区内生产经营及项目建设,也可以用于境外项目建设。
根据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自贸区已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45笔,共101亿元。交通银行等8家银行与东方网电商公司等企业签署了跨境人民币收付及境外借款协议。交银新加坡分行向交银租赁子公司提供了7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降低融资成本数百万元。交通银行自贸区分行为香江汇发(上海)事业保理公司完成了人民币外债的开户和商业保理资金投放,也是上海地区首笔商业保理企业人民币外债业务。
不过,民营企业能否享受与国企同等的境外借款,仍是待解的问题。“就算没有自贸区,国企一直都有办法从境外获得低廉的借款。所以,境外借款真正要放开的是原本无法从境外借款的企业,否则,有没有自贸区,有什么区别呢?”某自贸区智库在走访了多家民企之后,向记者感叹。
而对于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最关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和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的探索,为某些试点企业带来了便利。
首先实现的是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以往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的划拨和流动,必须提供用途证明,由金融管理部门逐笔审批。现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可以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调配境内外资金,便利企业在境内外进行资金的双向调拨,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实,某些银行早在自贸区支行设立之前,已经为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提供自动扫款服务、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自贸区业务,例如德意志银行向记者表示:“德意志银行在自贸区支行开业前后,就已经为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提供自动扫款服务、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自贸区业务。因为自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之后,很多在中国的外企已经开始通过公司内部跨境人民币放款来实现现金利用最大化,因此德意志银行推出了跨境企业集团内部账户之间的自动化人民币现金扫款服务。通过该自动平台,企业能够设定目标余额,并以此提升现金流动性管理的效率。”
而下一步,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则进一步提高了自由度,这是双向资金池的进一步便利化。自贸区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是在整合此前已试点的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境内外币资金池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基础上,将三类账户合并为国内和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简称为“三合一账户”)。该试点允许跨国公司同时或单独开立国内国际外汇资金账户,集中管理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开展资金集中收付汇、轧差净额结算,账户内可以全部或部分共享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
通过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境内与境外成员单位外汇资金的双向互通,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境内外资金。具体来说,该试点允许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与境外划转自由,没有额度控制。在规定的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内,国内国际账户内互联互通,便利企业内部调剂资金余缺。
除了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跨境支付结算也是一项重要创新。支付结算的创新首先来自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其主要突破点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可以为客户提供人民币,与境外电商开展支付结算业务。有利于客户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例如,快钱支付公司已经与台湾关贸网达成战略合作,签署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业务协议,双方进出口业务以人民币结算,且全程以电子化方式完成整个跨境贸易全流程。
支付结算创新的另一进展,是为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提供金融服务。被放开的是境内商业银行,他们将被允许为企业提供境外市场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项下的结售汇业务。例如,中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江铜国际物流公司合作,办理了自贸试验区首笔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签订了以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为商品标的的3个月期限场外远期合约,共计交易1000吨,约合40手。
而对于新金融业务的培育,金融租赁公司目前虽然在全国金融业中尚不起眼,但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与股权投资一样,金融租赁同样是金融与产业、融资与贸易的紧密结合,因而存在严重的监管部门交叉。“我国金融机构性质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监督部门是银监会,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管理部门是商务部,然而融资租赁业务本身确实具有融资服务和贸易服务的两种市场功能,监管部门的统一亟不可待。建议设立统一租赁管理机构,打破目前自贸区内,银监会(金融机构)、商务部(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以及外经贸部(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多头管理模式。做到公平竞争,统一管理。”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告诉记者。
这是由于融资租赁的战略不清晰所致。“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尚处在初期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清晰,对业务形式和内涵理解不够,租赁企业资金规模小,业务单一的现状需要突破。设备厂商等专业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缓慢,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因此,首先要明确我国发展融资租赁的方向,是发展专业租赁公司为实体企业提供购买设备的融资业务,所以应该着重发展的是租赁设备的融资租赁公司。”袁堂军说。
幸而,自贸区已经将金融租赁作为金融改革的三大方向的第三位。目前,金融租赁公司被允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子公司,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和政策优势,为其开展境外融资租赁业务和进行境外融资提供便利。目前,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开展了自贸试验区首单飞机和首单船舶租赁业务,并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的子公司已经批准筹建。
根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最新数据,截至7月底,依托海关推出的融资租赁制度,区内已累计引进455家境内外融资租赁母公司(146家)和SPV项目子公司(309家),累计注册资本超过368.57亿元人民币,租赁资产总额超过85亿美元。融资租赁跨境资产交易平台启动,重点开展融资租赁资产的物权、债权和股权交易,进一步带动融资租赁上下游产业的拓展和延伸,已推出首批挂牌转让资产约50亿元。
从政府的角度,自贸区管委会认为,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搭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管委会向记者介绍,“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在区内注册成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已获证监会原则同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在区内设立企业;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在试验区内的新设项目已报上海市金融办;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将在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
但从市场的角度,由于目前金融创新案例的受惠者主要是少数商业银行、国企,如何避免改革导致进一步不平等,是学者和商业机构担忧的主要问题。“现在看起来,金融创新案例反而变成了某些本有特权企业的‘进一步特权’,业务只有他们能做,其他人都做不了。自贸区试验,怎样避免不平等鸿沟进一步扩大,让原来没特权的企业获得平等机遇,才是改革的真正核心。”某长期观察自贸区改革的学者向记者表示。
外商直接投资:
负面清单管理
在外资对内直接投资上,自贸区制定发布了中国首份负面清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去年编制发布了2013年版负面清单,涉及国民经济18个行业门类、1069个小类,列明了190项特别管理措施,开放度超过80%。2013年版负面清单为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负面清单内容提供了参考。
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2014年修订版负面清单从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已于6月30日正式发布,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调整为139条,调整率达26.8%。
对于外资在华直接投资,上海自贸区着重探索的是服务业的开放,尤其是非金融类服务业,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长期建议、用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行业。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31条措施中,涉及服务业领域的有14条。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均可实施,已有259个具体项目落地。”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6个领域18个行业,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
实际上,上海自贸区雄心勃勃,想做的不仅是短期的试验田,而是希望未来成为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不仅是贸易、物流总部,而且希望升级为资金集中运营总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向记者表示:“我们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通过实施亚太运营商计划、推动投资性公司设立资金管理总部等,进一步集聚实体业务,拓展金融功能,推动自贸试验区跨国公司从物流总部、贸易总部逐步向资金集中运营总部升级。”
不过,才“满一岁”的上海自贸区要得到跨国集团总部的信任,还需要更长期、稳定的制度。某全球电脑配件领先跨国企业的亚太区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已经很多年了,自贸区成立后,跟前几年的保税区相比,我还未看到足够吸引我的稳定制度。各项创新仍然停留在‘希望’、‘将要’、‘可能是’的阶段。”
然而,相对于欧美外资,熟悉中国文化的侨商显得非常乐观,成为外资中极具特色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一大批华侨华人领跑了第一波招商引资的热潮,而此次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在侨商看来,是第二次回国创业的高峰。“许多侨商侨领深有感触地说,自贸区的建立是又一次机遇,将会迎来华侨华人到祖国创业投资的新一轮高潮。他们敏锐地感觉到可以借助自贸区的平台,开拓法律没有禁止的业务。”上海浦东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对200多家侨商企业调研后发现。
对外直接投资:
审批改备案
除了成为外企在中国的总部聚集地,自贸区还想成为本土公司对外投资的总部基地。目前,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自贸区的探索主要是从审批制改为备案管理,以及建设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其中,对于境外投资的审批,只要在自贸试验区权限内,境外投资都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管理,自贸区管委会可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备案手续。目前,已办结66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对外投资16.5亿美元。
当然,股权投资基金是重要投资者,不过探索期的额度仍较小,与国际股权投资基金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其中,股权投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6个,中方投资额2.1亿美元。而且境外投资领域,仍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而以离岸公司聚集地为主。自贸区官方数据显示,企业境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分别占比四成、三成、两成,产业分布主要为贸易、管理、咨询等服务业。
不过,上海自贸区至少为中国股权海外投资迈出了重要一步——境外投资也不需要审批,只要备案。这一转变,减少了在复杂的跨境并购中,中国股权投资基金所受到的桎梏。
作为自贸区尝试的境外直投“第一单”的企业操作人,弘毅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沈顺辉在介绍自贸区的政策便利性时表示,“经过政策研究,我们觉得便利性有两点:一是将上海市对内对外投资审核权限下放给了自贸区,而且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二是推出‘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所有的信息都是集成在一张表上,也不用去那么多的政府部门了,直接找到自贸区的经济发展局就可以了。对我们投资公司来讲,好处在于资金的保证、决策的速度、决策之后进行交易的确定性。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力,对我们能不能做成有全球竞争力的投资公司也是非常关键的”。
不仅减少了审批流程,自贸区还建设了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目前自贸区已完成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的方案制定,完成平台网站框架搭建,网站已于9月2日正式上线,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平台集融资、保险、法律、咨询、会计、信息等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境外投资服务工作。“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将不单单是一个政府管理平台,还是全面服务企业的平台。根据这两年发展的趋势,今年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转折点,企业将产生大量的对外投资需求。”自贸区某高层说。
为什么向外投资这么重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分析:“资本净流出已经超过资本净流入,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流出国。这个历史大转折,需要所有中国企业家审慎考虑。”除了普遍熟知的吸收技术、拓展业务的需要外,促进中国企业海外股权投资,其实也是保护中国国际贸易优势、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的大势所趋。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经济学家Louis在2014年初就向记者预测,“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较大,因此中国政府将努力推动境外投资,减小国内升值压力,以保护中国经济赖以生存的国际贸易。”
自贸区官方消息表示:“目前,试验区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亚太营运商等总部经济企业336家。我们依托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开放创新,长期培育具备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资金结算等功能的总部经济。下一步,我们将从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着力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打造本土公司对外投资的总部基地,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
建设平台是首要任务
除了跨境金融和直接投资,探索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贸易新规则,是自贸区被赋予“中国改革试验田”的另一重大使命。
今年9月3日起,深圳海关正式启动了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创新监管制度工作,首批6项创新监管制度正式在深圳关区实行。
深圳关区首批复制的监管服务创新包括6项:“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和“智能化卡口验放”。包括福田保税区、深圳出口加工区、前海湾保税港区等在内的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均被纳入试点。年内,该关还将陆续启动实施另外4项监管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工作,包括“保税展示交易”、“区内自行运输”等。
在福田保税区、前海湾保税港区,如按以往每批逐票申报,车辆需在卡口外等候报关后入区,一般约需两小时左右,试点“批次进区、集中申报”新的监管措施后,货物进出仅需半个小时,时间成本缩减了七成以上,同时由于减少了报关次数,企业的报关费用也大大节省。
这些探索很大部分来自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上海自贸区首先采取的总体原则是“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监管制度,尽力让自贸区试验国际贸易规则。截至目前,上海海关已发布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区后报关”、“自行运输”、“集中汇总纳税”、“保税展示交易”等19项制度。根据改革进程,首批14项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从8月18日起,在长江经济带的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9月3日起,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9月18日起,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外的地区复制推广。
例如,检验检疫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常遭受壁垒的关卡。对此,自贸区推出23项改革措施,其中6项作为首批复制推广的创新制度,包括预检验、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进境生物制品风险管理和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制度。同时,海关和检验检疫联动实施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这些措施提高了通关效率,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两天。
另外,“单一窗口”同样应用在贸易管理中。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向记者表示,“我们将分步实施,今年先建设口岸监管‘单一窗口’,6月18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相关标准化电子信息,处理结果也通过单一窗口反馈。
而对于具体业务,首先突破的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试验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通)的试点运营,分为直邮模式和网购保税模式,平台通过“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方式实现监管,并保障国家税收。7月2日下午,上海跨境通成功对接全球知名电商亚马逊,首批订单共93票顺利通关。
自贸区管委会表示,平台将在年底拥有50家商户,“跨境通与美国亚马逊的对接,标志着上海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已经达到为国际大型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服务的标准,可以为更多的境外跨境电商企业通过上海口岸服务中国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年内香港大昌行、1号店、城市超市、宝洁、联合利华等知名商家将陆续上线,预计年底上线商家将达50家,商品数将超过10万件”。
对于贸易展示与洽谈,上海自贸区的特色之一是推动进口商品国别中心建设,正如世博会的各国展览馆一般。5月30日,上海自贸区内首个国家馆——澳大利亚国家馆正式开馆。目前,俄罗斯、泰国、立陶宛、新西兰、智利国别馆项目已完成签约,新西兰、韩国、波兰、智利等国别馆项目争取年内落地。
除了贸易便利化之外,发展新型贸易产业也是自贸区的创新。例如维修业,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内已积聚了30家全球维修企业,而其中浦东机场波音维修项目已完成86架飞机维修,完成近3亿人民币的维修收入,洋山卡特彼勒再制造、曼恩保税船舶维修项目已经启动。
而且除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也被着重发展。自贸区管委会打算 “将外高桥文化贸易基地相关功能延伸到临港地区”,要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持续推动文化企业和项目落地,并进一步完善艺术品交易产业链。
除了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业务也被作为服务业的重点。自贸区管委会告诉记者,“目前试验区已累计引进科研技术类企业400余家,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和数据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
未来,打造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被作为贸易中心建设的首要目标。自贸区表示,将主要发展钟表、汽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机床、化妆品、健康产品、高端消费品等十大专业贸易平台,同时试点建设进口汽车综合服务平台。
此外,“我国已成为‘大宗商品第一消费国’,并逐渐成为买方市场,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化交易促进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完善大宗商品交易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而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成功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领域的定价话语权,符合我国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和投资工具的需要。”袁堂军说。
实际上,自贸区管委会告诉记者,自贸区正在建立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年内将争取推动首批3-5家符合条件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首先要解决交易仓单真实性的监管问题,袁堂军说,“目前平台定位类似于一个离岸交易平台,所交易的大宗商品几乎不受境内监管部门管理,无形间增加了交易仓单真实性风险。因此,交易平台首先要解决的是交易仓单真实性的监管问题,避免重复质押风险事件发生。物联网和电子交易平台的完善,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准确捕捉仓单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