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 发布时间:2014-09-25 00:51: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王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决定进一步开放国内快递市场、推动内外资公平有序竞争。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次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主要是通过微观主体而不是宏观刺激推动投资,这种做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专家表示,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不仅对短期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能够促进工业经济竞争力提升。
会议指出,顺应新技术革命潮流,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更大力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要用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改革办法,完善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减轻税负,加快企业设备更新、科技研发创新,扩大制造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这对于传统产业“破茧化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确定,一是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按6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加速折旧。二是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三是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 和 信 息 技 术 服 务 业 等 行 业 企 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按规定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加速折旧方法,促进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根据实施情况,适时扩大政策适用的行业范围。会议要求加快落实上述政策,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中国制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产品。
“这是既利于当前又惠于长远的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副研究员原磊点评称。原磊说,从短期来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必然促进企业更换机器设备,能够带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等产业的增长,从而避免工业经济过快下滑。从长期来看,加快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拥有“后发优势”的中国不一定要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坚持以信息化改造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仍将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既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单从劳动力成本来看,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但如果考虑到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那么无论是东南亚国家,还是拉美、非洲国家,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一个国家能 够 真 正 取 代 中 国 成 为 “ 世 界 工厂”。传统产业改造能够改变现有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强化工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从而能够延长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为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认为“这是一项积极的制度性建设和改革”。他给出两点分析:首先,随着新技术革命,机器设备的技术周期在缩短,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大折旧,加速技术更新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其次,从经济政策上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主要是通过微观,也就是通过企业和市场方面的措施而不是宏观刺激推动投资,这种做法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
他还认为,当前不必过分强调经济下行压力。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 I)为例,尽管8月回调至51.1%,比7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其实它的绝对数值并不低,不仅是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而且创最近四年的同期新高。“PM I仍保持在50%的荣枯分界线以上,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表明经济仍存一定扩张能力,制造业总体上将保持增长态势。”蔡志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适应新常态,部分指标的起伏符合增长阶段转换期“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变动趋势,对此市场大可不必过于担忧。而在新常态思维下,政府完全可以更多地运用供给侧管理手段,也就是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改革办法来兼顾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