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化解产能 应制定产能输出战略

  • 发布时间:2014-09-23 09:48: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文

  “上游制造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内光伏应用的政策,但整体供过于求局面未有太大改善。”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川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近几年全球太阳能市场跌宕起伏,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厂商吃尽苦头,也成为新兴产业过剩产能的主要来源。正泰太阳能公司另辟蹊径,将战略重点逐渐调至产业链下游光伏电站的开发与运营,在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印度都投资了光伏电站。截至2013年年底,正泰太阳能在中国境内已经并网运行的电站达到了800兆瓦左右,在国外电站则达到了200兆瓦左右。“不仅直接获得国外政府的新能源补贴,也有效化解了目前国内过剩的行业产能。”陆川说。

  “国内行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内毛利率只有10%,实际利润更薄,但是国外毛利率可以达到20%。”对于中国重汽集团来说,“走出去”不仅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方式。集团副总经理刘伟介绍,经过10年国际化,中国重汽集团已是国内卡车出口第一位,近两年“走出去”产能大约占全部15%左右。

  “走出去”也部分化解了国内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浙江省商务厅统计显示,浙江主导的越南、泰国、俄罗斯3家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相当于杭州市2013年一年1.3倍的新增国有面积使用指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在主动调整结构的换挡期,本轮产能过剩很难依靠持续高增长化解。另一方面,从全球看,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差别巨大,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著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

  “中国的企业在这轮产能过剩危机中,如果能够被推一把、扶一把,很有可能诞生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说,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同样面临过剩危机,但是他们通过“走出去”进行产业重置和升级,成功产生了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

  调查显示,“走出去”企业投资的规模、质量在稳步提高;“走出去”形式多元,有跨国并购、境外营销网络、境外合作经贸区等;而从行业来看,产业链正在向上游、下游延伸,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企业向上游转移,控制成本。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航民科尔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底在美国南卡罗拉州设立海外工厂,董事长朱善庆说,科尔美国公司每年的劳动力成本将比国内多支付8000万元,而用棉成本则可以节省约7.5亿元。两项费用合计下来,科尔每年约可节省6.5亿元。

  二是产业内的扩张,获取技术和平台。企业扩张的边界已经从国内向国际转移,典型的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中联重科为了布局高端农机领域,正在进行海外农业先进机械的企业并购,目前他们已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建了占地50亩的研发中心。“50公里内,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公司都在那里,我们聘请当地工程师,深入农业机械高端区域做研发,一边收购一边研发。”中联重科有关负责人说。

  三是产业链的下游拓展。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发现,光和对方做生意打交道,对贸易渠道、价格的影响力微弱,因此开始建立境外的贸易公司,或者是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增强对渠道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下游延伸拓展。

  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张曙明表示,以前的刻板印象认为跨国公司就得是航空母舰,但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历来看,我们的企业就是舰队,灵活性和投资效应并不比航空母舰差,经过国际竞争的洗礼,舰队中会脱颖而出领航的航母。

  由于“走出去”化解产能仍有较大空间,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迈出国门开拓“蓝海”的意愿将更加主动和强烈。相关人士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站在全球产业布局的高度制定中国“产能输出”战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