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贷款断崖货币政策承压 央行开口安抚市场
- 发布时间:2014-08-14 09:27:1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斌
央行昨日公布了最新的7月金融数据, 社会融资、信贷、人民币存款集体大跌,市场人士直言跌破眼镜。在货币环境较为宽松的状况下,却仍出现如此极端的金融数据,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央行近期定向降准政策的反思。到底是继续实施定向货币政策,还是开始全面“放水”,各方在货币政策上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信贷数据意外暴跌
昨日,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吓了市场一大跳,众多分析人士均用“极端现象”来形容这份数据。根据央行数据显示,7月新增贷款仅3852亿元,创2009年12月以来新低,同比少增3145亿元,环比少增6948亿元。
人民币存款数据也呈现“过山车”变化,6月人民币存款暴增3.79万亿元,但是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其中,7月住户存款减少1.0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5万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2014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上次出现如此低的社会融资规模还要追溯到2008年10月,当月的社会融资新增规模仅1288亿元。
在信贷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暴跌的影响下,昨日股市和期指纷纷出现跳水。
央行开口安抚市场
对于如此极端的金融数据,央行相关负责人显然没有那么淡定,在7月数据出台之后,央行立即刊登对7月金融数据的解读公告。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对于央行的解释,可以套用在人民币存款大幅回落上。央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币存款大幅回落存在三部分原因。一是季末冲高、下季初回落的规律;二是近期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三是近期A股行情回暖,以及IPO重启,也分流了部分一般存款。
然而,对于信贷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跌落,显然没法用季节性因素来解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7月信贷数据大幅回落还有另外几层原因,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犹在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并不旺盛。另一方面,出于对资产质量下滑的担忧,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信贷投放趋于谨慎,特别是在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及部分小微企业等风险较高领域,银行甚至还加大了对部分潜在风险较高领域存量贷款的减退力度。
不少分析人士更是将暴跌的矛头指向了定向政策,认为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经济企稳基础不牢固,导致需求出现萎缩。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对于信贷数据虽有年中后回落的合理性,但如此巨大的降幅无法完全用季节性规律进行解释,至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前期定向刺激的手段效果不明显,持续时间短,并未发挥预期作用。
定向放水效果未显
自今年4月开始,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及棚户改革等问题,央行开始通过定向政策向这些领域的机构提供金融支持。
比如,央行在今年4月和6月先后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今年二季度,央行还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向国开行释放了近1万亿元流动性。除此之外,央行还向部分支行释放了120亿元再贴现额度。
不少金融机构6月为了争取定向降准资格,突击放贷,导致两次降准范围基本涵盖了全部金融机构。
然而央行在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坦言,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
货币政策博弈刚开始
二季度里市场一直笼罩着全面降息的传闻,然而央行并没有如部分机构所愿,仅通过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了流动性。在整个社会融资的大环境预期向好但7月又出现如此超极端数据的背景下,也反映了央行对于目前货币政策模糊的博弈。
对于央行而言,全面降准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地刺激经济,但是产生的泡沫较大,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降杠杆的预期,无法控制整体金融风险。但是定向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可以针对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刺激,但是整体而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央行陷在稳增长、控风险、降杠杆的矛盾中无法自拔。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央行可能从释放流动性的货币工具转向对降低利率的货币工具。
在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看来,不排除央行未来在价格方面的刺激政策,除了PSL和再贴现具有的价格功能之外,降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特别是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
连平则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将较上半年更为复杂,这是因为稳增长、控风险和降杠杆之间的矛盾更难以平衡。货币政策将总体呈现稳中偏松的态势,定向支持、结构性放松是传统的数量型工具,通过综合政策工具定向降低利率有可能成为央行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