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仍处寒潮期 货币互换协议失效近一年
- 发布时间:2014-08-25 09:53:00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王斌
日前,《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处于失效状态已接近一年时间。这份极具象征意义的协议或许正代表了中日两国现在不断冷却的关系和未来走向。
尽管今年中日双边经贸表现出自2012年以来的新起色,日本政府和各党派也在纷纷表达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两国首脑碰头的意愿,但若想恢复此前的双边关系,恐怕仍然路漫漫其修远。
失效近一年
自2013年9月中日货币互换协议失效以来已近一年时间。尽管有声音称,中日两国一直在就新协议的签署进行沟通,但近一年的空白期仍然很说明问题:因为同在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清迈协议》中,中日两国与韩国、东盟成员国续签协议过程并未出现问题,并且,截至今年7月,东盟与中日韩的资金规模已增至2400亿美元,较之前实现了翻番。
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于2002年3月28日在《清迈协议》下由两国中央银行签署。旨在探索通过区域货币金融合作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的《清迈协议》有两个核心目标:一是解决本地区短期流动性困难;二是弥补现有国际金融安排的不足。
在加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市场稳定以及促进东亚经济方面,根据协议,日本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必要时向对方提供规模为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此外,当人民币受投机者狙击时,日本会以日元兑换人民币,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稳定人民币汇价。以此为契机,日本银行开设了北京事务所,因此该协议可谓给日中金融合作开了先河。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曾宣布双方续签协议。
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徐长文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中日早就签订协议,但两国金融往来一向较少,协议签订以来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进展。
在签订之初,这个协议还具备了减少成本和风险、降低对美元依赖度的含义。长期以来,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在双边贸易中需要将人民币或日元兑换成美元。
尽管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鼓励在结算双边贸易时使用两国的货币,并且这种操作中国在2010年年中就出台了规定并落实可行,但迄今为止,用日元和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量仍很小。
不仅如此,事实上,2011年日中首脑会谈上敲定的广泛金融合作也迟迟得不到落实。2012年6月,日元与人民币实现直接兑换,但日本政府购买中国国债一事仍无眉目。
与政治相关
尽管中日货币互换协议的重要性已有所淡化,但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季风直言,未来走势如何无疑与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走向有关。
张季风进一步分析道:“在中国和日本经济都不是特别糟糕、世界经济也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中日金融合作一直停滞不前,这无疑深受两国政治关系影响。当然,也与政府间合作相关。”
中日两国关系从来波折不断。自2012年9月日本对外宣布对中国东海的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双边关系走向低潮。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数据显示,尽管201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5%至780亿美元,但与2012年上半年两国关系恶化前的水平相比,仍低了11.7%。
徐长文认为,除了政治关系紧张外,金融合作迟迟不落实也与中日两国贸易和投资减少相关。
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为3125.5亿美元,同比下降5.1%。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24亿美元,同比下降48.8%。
为了修复中日关系,今年5月中日两国在青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间隙举行了2013年12月以来的首次部长级会议。此外,8月初,中日两国外长还在缅甸举行了会晤。
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晋三也一改往日态度,希望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于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举行峰会。而8月20日访问中国的日本公明党国际局长远山清彦也表达了这一意愿。
徐长文指出,日本的示好对中日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想改变这一状态还需要日本更多的努力。
专家指出,在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日合作不仅互惠对方,也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