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地方经济 > 正文

字号:  

腾格里沙漠被"群殴":治沙模范企业排污水8万余吨

  • 发布时间:2015-04-28 07:41:2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韩文 李开南 宋爱民  责任编辑:谢凌宇

  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属甘肃武威市和宁夏中卫市,黄河从其东南流经,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沙漠。3月3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甘肃兰州出发,先后前往腾格里沙漠污染的“重灾区”——甘肃武威、宁夏中卫与内蒙古阿拉善调查。

  【封面故事】谁在“群殴”腾格里?

  善待沙漠——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倡议。

  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属甘肃武威市和宁夏中卫市,黄河从其东南流经,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沙漠。

  50多年前,为了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不被沙漠埋没,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宁夏中卫市,开创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治沙体系,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在包兰铁路安全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腾格里沙漠实现了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而从治理沙漠到利用沙漠,腾格里正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能。

  “黄沙变黄金”的构想肇始于钱学森。1984年,钱学森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首次提出发展“沙产业”,提倡在“不毛之地”利用缺水而光热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

  钱学森同时警示,不要搞西方的“工业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要努力做到“生态和生计兼顾,治沙和致富双赢,绿起来和富起来结合”。

  然而,自2010年以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频发。2014年9月,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宁夏中卫的污染事件曝光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但仅仅6个月后,2015年3月,甘肃武威的一家企业“顶风作案”,再次向沙漠伸出“黑手”。

  3月3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甘肃兰州出发,先后前往腾格里沙漠污染的“重灾区”——甘肃武威、宁夏中卫与内蒙古阿拉善调查。调查发现,向腾格里沙漠排污的企业决非个案,腾格里沙漠的污染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想。

  半个月后,备受关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正式发布,其中提到要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腾格里沙漠被“群殴”的态势是否会就此止步?

  记者调查第一站:甘肃武威

  荣华公司:一个治沙模范企业的“AB面”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南靠祁连山,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市。

  自2003年起,为落实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做出的“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批示,阻击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武威下辖的民勤县“会合”,武威这个甘肃重要的粮食产区开始推行严苛的“关井压田”政策,共关闭超过3300眼农业灌溉机井,压减配水面积63万余亩。

  今年3月,正当武威实施“防污、节水、造林、治沙”生态战略的关键时期,一个头顶无数“光环”的治沙模范企业却因“毁沙”而闯入公众视线。

  8万余吨污水排入沙漠

  3月中旬,甘肃武威荣华工贸公司(下称“荣华公司”)向沙漠排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事件调查组用无人机航拍和GPS定位,确定共有大小不等污水坑塘23处,污染面积266亩,排向沙漠的污染物主要是荣华公司通过2、3、4号泵站排出的生产废水。据事件调查组环保部专家判断,荣华公司在环保设施没有完全建成的情况下,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调试生产,私设暗管向沙漠排放生产废水。

  据悉,被污染的沙漠被当地人称为“八十里大沙”,周边最近的生活区为南面的五墩村,相距2.17公里,东、西、北三面均是20公里范围内无人居住的沙漠。

  据污染事件发生地所在的武威市凉州区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刘万宏介绍,2014年5月28日至2015年3月6日,荣华公司平均日排放生产废水971吨,累计排放271654吨。其中187939吨用于荣华公司投资建成的荣生沙漠公路两侧树木绿化灌溉,83715吨通过铺设的暗管直接排入沙漠腹地。

  按照规定,经过处理的废水可用于绿化灌溉,但废水无论是否经过处理均不能排入沙漠。

  对于外界质疑的污水总量如何得到精确认定,武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连贵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排水总量主要依据荣华公司提供的淀粉和谷氨酸调试生产日报表、复合肥厂日报表和环评报告中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来核定。

  4月1日凌晨5时30分,户外漆黑一团,由荣华公司淀粉厂一名工人的带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冒着沙尘暴前往排污现场暗访。

  从武威市区一路向东疾驰,经过荣华工业园区,然后进入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半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位于荣生沙漠公路一侧的荣华公司2号泵站。

  排污现场距离泵站并不远。穿过几百米的沙漠地带,一台装载机与钻井的井架出现在记者面前。记者继续前行,看到人为挖开的谷地与沟壑,底部布满残存的污水与黑色淤泥,散发出一股恶臭,而在周边,用来治沙的“麦草方格”留下被浸泡过的痕迹。

  “这是其中的一个排污场地,在其他3个泵站附近还有很多。不过污水都抽干了,底泥随后要运走处理。”上述工人告诉记者。

  沙漠排污事件被调查后,荣华公司淀粉厂已停产,主要生产设备和排污设施也被查封。上述工人称,在停产放假的10余天里,工厂的工人曾被安排到污染现场参与善后处理。

  离开2号泵站时,天已大亮。沿着沙漠公路向东继续前行了大约10公里,由白色房子、灰色圆形罐体组成的3号泵站出现在左前方,泵站不远的沙漠腹地同样出现了几处底部有黑色淤泥的大坑。翻过排污现场的沙丘,记者看到两顶帐篷,旁边一台钻井设备正发出隆隆的声响。身着“甘肃水勘院”工作服的施工人员颇为警惕,表示正受政府安排打观测井,对其他情况并不知晓。

  据了解,违法排污事件发生后,武威市凉州区公安局对荣华公司董事长张严德进行了立案调查,该公司两名直接责任人被行政拘留。凉州区环保局依法对荣华公司做出罚款3003105元的处罚,并追缴自调试和生产以来的排污费180621元。武威市、凉州区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已被停职并接受审查,将根据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调查结果依法严肃处理。

  4月8日下午,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事件最新进度:已完成野外调查阶段任务,地下水、土壤、底泥样本已送上海化工研究院、澳实分析检测公司(上海)等国家、国际认证的检测机构,正在进行检测。调查与损害评估初步工作报告预计4月下旬完成。

   无论是在武威市,还是甘肃省,荣华公司都是家“神一样”的企业。

  20多年前,这家由当地农民张严德创建的乡镇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总资产68亿元,员工8600人,集生物化工、矿产开发、煤炭加工、生态治理、高科技医疗、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并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荣华实业(600311.SH)。

  走在武威街头,荣华的印记随处可见,譬如荣华西路、荣华北路、荣华大桥等。数年前,武威城东区那片工厂密布的区域,被武威百姓称为“荣华城”。据媒体报道,一些企业人士甚至抱怨荣华公司把当地银行的资金“贷空了”。

  有媒体报道,2011年8月,为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与解决工业废水排放难题,荣华公司由城区迁至城东11公里外的发放镇沙子沟,实施易地搬迁和技改扩建。新建的荣华工业园区占地2000余亩,形成了以煤炭深加工带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百亿。

  建设在腾格里沙漠前缘的庞大工业园区,是荣华公司移沙造地与平整沙丘的“杰作”,各级领导曾数次前往观摩。而此次排污事件的“黑手”,正是园区内年产30万吨的玉米淀粉项目和年产12万吨的谷氨酸项目。

  该项目之前属上市公司荣华实业所有,2013年底以评估价19797.6万元转让给荣华公司。2015年3月22日,荣华实业发布公告:荣华公司是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其法定代表人为荣华实业实际控制人,其余涉案人员及涉案项目均与荣华实业没有关系,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没有受到违法排污事件影响。

  除了利用和改造沙漠建成上述园区,2013年,荣华公司还在沙漠中建设了武威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据了解,总投资65亿元的农业园区,占地面积20万亩,土地全部来源于利用与改造沙丘。规划在沙漠腹地建设种植基地19万亩,以及年存栏6万头牛、加工30万吨乳品的工厂。

  这一举措被当地媒体誉为“探索出一种沙漠治理的新理念,形成了一个农业治沙的新典范”。

  作为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荣华公司头顶无数“光环”,先后荣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五一奖状获得企业”等荣誉,企业规模位列“甘肃工业百强企业”、“甘肃20户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董事长张严德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近年来,荣华公司还相继在沙漠周边投资建设了荣达化工、铜多金属矿,以及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等项目,成就了沙中掘金的“荣华帝国”。

  “他在建设重大项目时,注重生态保护治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这是“2014甘肃省非公经济十大杰出企业家”颁奖现场,主持人为获奖者张严德准备的一段颁奖词。

  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属甘肃武威市和宁夏中卫市,黄河从其东南流经,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沙漠。3月3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甘肃兰州出发,先后前往腾格里沙漠污染的“重灾区”——甘肃武威、宁夏中卫与内蒙古阿拉善调查。

  【封面故事】记者调查第二站:内蒙古阿拉善

  因沙漠污染,环保厅副厅长等24人被问责

  从宁夏中卫市市区出发,沿迎闫公路北行20多分钟,便是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额里斯镇,小镇是两个自治区的分界。

  1999年,内蒙古在腾格里额里斯镇成立了腾格里工业园区(2013年10月,原葡萄墩工业园区与腾格里工业园区合并,成立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当地人仍习惯使用旧称)。4年后,中卫工业园区(其前身为中卫美利造纸工业园区)在该镇东南方20公里处设立。

  10余年里,毗邻的两个园区有合作,但更多的是竞争。据媒体报道,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同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投资“洼地”,两者常常为争取同一个项目的落地“明争暗斗”,进行“政策博弈”。

  早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卫某企业因向内蒙古一侧的沙漠排污,而遭到抗议。之后,腾格里工业园区的企业也如法炮制,向沙漠大肆排污,该园区甚至还接收了两家因污染严重在宁夏呆不下去的企业。

  2014年9月,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做出了重要批示。此后,两家园区都开始了积极的整改与反思。

  去年8月底,有国内媒体记者找到了隐藏在腾格里沙漠中足球场大小的4个排污池,其中两个排污池注满像墨汁一样的液体,味道刺鼻。

  报道刊发后,污染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据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事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专门成立了督查组,敦促腾格里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整改。

  事实上,该园区的污染行为并非首次暴露在公众面前。2013年3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曾对腾格里沙漠中修建晾晒池的问题进行过报道。之后该园区对旧区15户企业进行搬(拆)迁,园区保留的5家建成企业经过整改,均承诺不再向外排放工业废水。

  4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部副部长骆久义的带领下,前往园区污染治理现场查看。

  在迎闫公路东侧约4公里的沙漠腹地,记者首先看到一块“污泥处置工程”的告示牌立于现场。4个巨型长方形晾晒池由南向北依次排开,其中1、2、3号池的污水、底泥已处理干净,4号晾晒池经过填埋后,表层微微凸出地面,上方已铺上“麦草方格”。

  随行的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事件发生后,为避免蒸发池污水、底泥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聘请了来自环保部、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自治区环保厅的9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科学论证。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将没有启用的4号晾晒池作为固化物应急处置池。

  骆久义告诉记者:“目前1、2、3号池的污水和底泥采用生石灰法,与粉煤灰混合进行固化处理,固化后,被集中转运到4号池封存。工程已于2014年11月28日通过内蒙古环保厅专家组审查后竣工验收。”

  据悉,4号池竣工验收后,按照加密布控观测的要求,对处置的固化物至少还将进行15年的观测。

  今年3月11日—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督查室会同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对腾格里沙漠污染情况开展了核查调研。

  据媒体报道,中办督查组3月18日形成的反馈意见载明:实地核查发现,阿拉善盟已处置1号、2号、3号和4号晾晒池的废水、底泥,对腾格里工业园区旧区12家企业进行了关闭、拆除,并对企业晾晒池和底泥开展了后续处置工作。

  “园区现在总共有16家企业,其中化工企业14家,实际上就有4家在生产。”骆久义表示,“污水处理厂正在改造,培养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群。现在生产企业必须要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然后进入污水厂,再处理成中水用来绿化灌溉。”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后,内蒙古自治区除第一时间对污染现场进行了处置,同时也启动了问责机制。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一名副厅长、阿拉善盟分管副盟长、阿拉善左旗旗长、分管副旗长、盟旗两级环保局长均被免职,共有24名相关责任人先后被问责,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记者调查第三站:宁夏中卫

  中办督查组因沙丘移动而意外发现企业排污

  在中卫一些官方人士眼中,2014年9月媒体关于“中卫工业园区沙漠排污”的报道是“沾了腾格里园区的光”。

  “很多污染照片是内蒙古的,嫁接到了中卫。只有两张照片拍到的是我们明盛老厂,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主动承认了事实!”中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海清讪笑道。

  据了解,此前被媒体曝光的污染企业全名为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下称“明盛染化”),1998年成立,主要生产染料原料,其老厂区并不在中卫工业园区范围内。

  之前有媒体报道,由于工艺、环保设施欠缺,明盛染化很长时间都在漫无边际地直接排放污水,直到2004年后才改用石灰中和法对工业废酸进行处理。

  2014年9月,在媒体曝光后不久,中卫市政府迅速责令该厂区永久性关闭,不得恢复生产。至此,这个中卫最早的外来投资项目终于“寿终正寝”。

  4月上旬,记者来到位于迎闫公路的明盛染化旧厂,只见厂区内的设备与厂房都已被拆除,空空荡荡的大院只有一名老人在看守。

  在厂区东北方向,记者无意中发现许多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远远望去,从大坑中挖出的泥土呈现出黑褐色。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正在处理明盛染化留下的污染物,但不能进入现场,也不能拍照。

  中卫工业园区环保分局局长袁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证实,“我们请了中国环境规划院做了场地调查,要确定污染场地的面积、深度。现在正在由成都荣科环保公司实施工程治理,按照程序把pH值调过来。”

  与腾格里工业园区相似,中卫工业园区企业的排污恶名亦“名声在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耗水大户中卫造纸厂排出的污水就曾在黄河干流形成一条“黑色污染带”。

  2003年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曾函告证监会,美利纸业(000815.SZ)黄河排污口废水严重超标,并且将废水直接从未向环保部门申报的排污口排入黄河农灌渠。美利纸业的前身即为1985年成立的中卫造纸厂,1998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

  美利纸业董事长为此于2004年做出“不再向黄河排放一滴污水”的承诺。但此后不久,美利纸业重新找到了排污口——腾格里沙漠。有媒体报道,至少从2008年开始,美利纸业将大量污水直接排向沙漠。

  袁波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这几年浆纸公司成本高,产品销售不好。美利纸业过去的20多条生产线,现在只留下2条先进的生产线还在生产,直接用成品浆,每天产量也就2000吨。“污水排放已不存在问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督查组在中卫督查期间,因沙丘移动暴露出排污暗管,中办督察组意外“撞上”一起沙漠排污事件,涉事企业为中卫工业园区的宁夏大漠药业。

  记者了解到,上述事件被发现后,中卫公安、环保部门已同时介入,将事件定性为利用暗管、渗坑排放废水。

  “已经立案,企业法人代表现在取保候审。”袁波表示,“废水鉴定结果刚出来,令人欣慰的是指标‘基本正常’。取了16个样,只有两个微量超标。多亏不是危废,否则就入刑了。”

   地方监管因何长期“失明”?

  ——地方环保官员只是替罪羊?

  无论是早前中卫工业园区的美利纸业,还是后来的腾格里工业园区、明盛染化,或是污染事实刚刚“浮出水面”的荣华公司、大漠药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梳理发现,所有这些被查处的沙漠排污事件均源于媒体的曝光或中央层面的监督。

  近在咫尺的恶性排污行为,为何逃过了地方环境监管部门的“法眼”?

  去年 9月,当媒体曝光了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污染事件后,该区环保安监局长在接受采访时仍用“人格担保”不存在沙漠排污现象。

  浏览武威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新闻通稿,并查阅了“荣华公司污染事件”的新闻报道,记者没有找到最初揭露该事件的是何组织或个人,所有表述均为“有关部门调查发现”。

  “这个还真不清楚,应该是比省一级更高的部门吧!?”武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连贵琦如此解释“有关部门”,但他承认不是被当地环保部门发现的。

  兰州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张明泉教授直言,沙漠频遭污染的关键是地方有关部门“监管、执法不到位”。他表示,“现在环保监管机构不断壮大,法律法规也更加健全,但污染却在加剧,这里面存在地方保护的因素。”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回应中外记者:“对新产生的问题,一旦核实确认后,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下不为例’,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个问题。”

  但武威环保部门还是“失明”了。荣华公司“顶风作案”后,甘肃省环保厅在3月16日召开了“全省沙漠地区涉水企业排查动员部署视频会”,要求对全省各地沙漠地区涉水企业开展为期两周的“地毯式”排查。

  记者就此与甘肃省环保厅联系,但直至截稿,该厅宣教处没有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此次排查的结果。

  去年至今,甘、宁、内蒙古三省区针对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均启动了问责程序,对监管不力的责任人分别进行了处理。甘肃省共有6人被停职审查,包括武威市、凉州区两级环保局的局长、分管副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做出了对中卫市环保局局长、分管副局长、环境监察支队队长免职,副支队长行政撤职的处分;内蒙古自治区的处理最为严厉,从自治区环保厅到阿拉善盟、阿左旗、开发区以及两级环保部门共2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即便如此,许多环保人士仍觉得“力度不够”。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专家何西(化名)说:“不抓环保就是地方党政‘一把手’的不称职!环保部门官员只是‘替罪羊’,过不了多久‘换个马甲’还会复出。如果对监管失职的官员按渎职罪论处,可能会更有威慑。”

  何西还表示,沙漠排污事件折射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政绩观与地方GDP在作祟。

  企业排污为何有恃无恐?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如果不是沙丘移动暴露出排污暗管,也许中办督查组也很难发现大漠药业的龌龊。但在“非常时期”仍利用暗管渗坑向沙漠排污的行为,着实令人震惊。

  何西表示,沙漠排污具有隐蔽性,不像在江河中排污,沿江河一般都有居民点,容易被举报。而沙漠周边都是无人区,气温高,污水蒸发得快,沙丘移动也快,现场很容易被遮盖,所以企业有侥幸心理。

  3月13日,荣华公司环境违法事件发生后,凉州区环保局依据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对荣华工贸公司罚款总计3003105元,追缴自调试和生产以来排污费180621元。根据损害评估报告,核算排污造成的损害,责令其承担生态修复费用。

  有媒体曾报道,荣华公司被重罚300多万元是“按日计罚”。但武威市委宣传部否定了这一说法,称是对“设置暗管排放水污染物”、“污染物超标排放”等6项环境违法行为的罚款总额。

  “对于生态极其脆弱的沙漠,排污会引发生态灾难,用钱是无法修复的。”何西认为“300万罚款”并不重,“要让企业对环境存有敬畏,必须要对敢于犯戒者做出让其倾家荡产的处罚,甚至于动用刑罚。”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腾格里工业园区污染事件除了对24名责任人做出处理,并没有对园区或企业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明盛染化与大漠药业污染事发后,中卫市公安局以涉嫌违法排污行为先后对两家公司进行立案调查,法人代表都已取保候审,行政处罚尚未做出。

  “上周是明盛案第二次开庭,结果还不太清楚。”4月2日,中卫工业园区环保分局局长袁波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排污不达标等违规行为,曾多次处罚过明盛染化,合计大约罚过8万多元。

  张明泉教授认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现实情况,虽然被称为“有牙齿”的新《环保法》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他希望无论是官员还是企业,要有职业道德与环境伦理。

  3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在“全市环保工作誓师大会”上“自揭伤疤”: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不履行保护环境的基本社会责任,甚至违法违规、无视监管……蓝丰、华御、瑞泰3家企业对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停产整顿要求置若罔闻,继续将未经处理的不达标废水排入蒸发池。

  马廷礼在会上还点名批评了给中卫“惹祸”的明盛染化,只不过这次“挨批”的是该公司位于中卫工业园的新厂,他指出该厂“在未建成污水处理站、危险废物储存库等重要环保设施的情况下,投入试生产”。

  腾格里沙漠的地下水安全吗?

  ——内流域地下水污染永远循环不掉?

  新世纪以来,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从东部地区蜂拥而至,干旱缺水的西部地区“水危机”进一步加剧,而沙漠之水则尤为珍贵。

  由于腾格里沙漠周边布局的煤化工、造纸、医药等高耗水企业持续数年的抽采,沙漠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众多植被与湖泊消失,而工业排放的大量污水又“反哺”回沙漠,为地下水安全留下巨大隐患。

  张明泉教授坚持认为西部地区上马工业项目要慎重,尤其是高耗水、高排放的项目。

  2011年曾有媒体报道,内蒙古水资源的缺口在10亿立方米以上。在腾格里工业园区,工业用水一直是“软肋”,该园区大量投产与在建项目均属高耗水项目,除了使用少量黄河水,园区已对地下水高度依赖。

  2012年7月,阿拉善行署督查室发布《关于腾格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进展及企业入驻情况的督查报告》,报告指出:园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随着庆华公司和金石镁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仅依靠地下水已不能满足园区长远发展需要。为此,盟里已决定从盟内调配900万立方米黄河水指标,重点解决庆华公司和金石镁业项目用水;另外,通过积极协调,宁夏中卫市同意每年向园区供应2000万立方米黄河水。

  同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施行了《节约用水条例》,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高耗水工业项目,禁止擅自使用地下水。

  然而,时过三年,依靠地下水的现状并未改观。今年3月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督查组与腾格里开发区企业的座谈会上,督查组向庆华公司发问,企业打39眼井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取水方案?庆华公司一位负责人回答,由于没有黄河水,打井用于过渡,没有取水方案。

  甘肃武威的现状同样堪忧,在“关井压田”及国家斥巨资对石羊河流域治理后,水资源状况有所缓解,但近年来荣华公司却上马了一批高耗水项目。凉州区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坦言,荣华公司的工业用水来自地下水与石羊河。

  由于临近黄河,宁夏中卫的水资源要丰裕得多,但之前也曾被曝开采地下水。

  去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布了“2013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考核结果,中卫市使用黄河水总量7.41亿立方米,超过指标1.78亿立方米,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76立方米,排名全区最高。

  在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同时,企业又将污水排放至沙漠,已危及沙漠地下水的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截至目前,除甘肃荣华公司污染事件的地下水正在等待检测结果外,其余几起污染事件的地下水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对于这样的结论,外界不少人心存疑虑。曾经在腾格里工业园区污染现场打过观测井的工人说,“井打了40米,水的颜色还是黄的。那水根本吃不成!”

  张明泉非常担忧,“大气污染,一股风就吹走了,两到三天能循环一次。河流污染,如果把污染源关闭,自然循环周期是16天。而地下水受到污染,循环周期要在千年以上,这还是在外流域,沙漠、戈壁滩、河西走廊属于内流域,污染物要进入地下水恐怕永远循环不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位于腾格里工业园对面的特莫乌拉嘎查(村)的唯一一户牧民敖云巴图(音),还放牧着100多只羊、30多峰骆驼。他说,近年来,水井的水受到污染,只能供羊与骆驼饮用,人吃的水则要到远处的住宅小区去拉。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