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地方经济 > 正文

字号:  

北京拟5年内建成1小时交通圈 专家:建完或更堵

  • 发布时间:2015-02-06 11:3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谢凌宇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生活在“拥堵之城”北京的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触:堵在路上的时候,感觉整个都世界被卡住了,只剩下时间还在走。堵车早已融入生命,这样的说法真的一点都不矫情。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正想办法。昨天召开的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北京市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小客车出行比例在25%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北京堵车的高峰时段已经越来越不明显。有专家计算,北京一年因为堵车造成的损失超过60个亿。很多市民因为堵车,上班路上要花1、2个小时,按一年245个工作日计算,上下班堵在路上的时间有735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年有30多个日日夜夜,人们在充满尾气的路上堵着、呼吸着、郁闷着。

  如果北京能实现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多样”,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的平均通勤时间真的可以控制在60分钟以内,想必大快人心。北京要想治好“交通兵”,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如果不从治理“城市病”的根源入手,头痛医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与和谐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就此解读。

  经济之声:说到北京治堵的成效,我们先来看北京市交通委给出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695万,机动车保有量增长346万。通过系列交通建设项目和疏堵工程,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28%提高到48%,中心城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以下,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遏制。这是用数据来描述。但是从我们实际出行的体会来看,似乎感受并不明显。我们该怎么看近几年北京治堵取得的效果?

  杨宏山:这个问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叫北京市的交通主管部门也是蛮拼的,但是老百姓确实不大愿意给点赞。因为北京市这几年在公共交通这样的投资确实挺容易,但是结果事倍功半,实际的成效,尤其是中心城区的拥堵,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缓解,说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思路治理北京的交通拥堵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

  经济之声:以北京为中心,构建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这个远景规划听上去特别美好,但是以目前北京的交通拥堵情况,大家总觉得实现目标太难了。网友齐俊杰说:“1小时?说的是直线距离吧?还得在完全不堵的情况下。平时赶上晚高峰,从天安门东到天安门西就得1个小时。”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5年,要在5年时间里建起“1小时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小客车出行比例在25%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可能性有多大?

  杨宏山:如果真的按照今天这样一个规划建成了一小时的交通圈,而北京现行的发展模式不改变的话,实际上到北京中间城区的交通会更加拥堵。因为如果这个建成了,也就是说北京跟周边地区一个小时内就能够到达,如果模式不改变,实际上周边更多的人仍然会选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到廊坊,甚至固安等地居住,这样的话北京这个巨城会进一步向周边无限的蔓延下去。

  北京这个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巨城病”,这个城市的规模太大了,常态人口将近3000万人,瞬间在这个地方生活、工作、旅游、就业、就医等等,实际上根本的解决的办法,是城市达到这个规模之后需要工人疏散,今天河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起来,因为它一旦发展,就需要有领军的科技人才,这个人才一冒泡一出头就给北京吸过来了,河北的大学也很难办成一流大学,就是教授一有名就被北京吸过来了。

  经济之声: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说,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首都功能的新定位,未来,北京将进一步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治理交通问题。对此,很多人没有表示出强烈的信心。有网友说,“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没戏!我早高峰进地铁站排队都得20分钟!”1小时交通圈,需要对应的是完善的路网结构、合理的城市功能规划、适当的汽车保有量以及适当的人口规模。而这位网友的抱怨赤裸裸地揭示出北京治理交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北京的大城市病——人口多。要想治好“交通病”,治疗“城市病”必须同步推进。结合现状来看,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杨宏山:实际上对北京而言,以交通治交通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根本解决,北京的巨城病怎么解决,可以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发达国家的首都都走过和我们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单一制国家,就是中央比较集权的国家,它的首都都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我们今天虽然强调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淡化它的经济中心,但实际上北京的经济中心这些年没有下降,反而在进一步强化,世界500强公司总部所在地,北京有52家,第二多是东京47家,再下面就是18家,像巴黎、纽约。

  所以第一,北京要建设新城,规划一个新城市,让这个新城和老城一样功能相对比较齐全,把主城区一部分人口疏散过去;第二,要通过一些政策明确去工业化的战略,而不是去经济中心,北京的经济中心去不掉,而工业对北京这个城市而言,当有这么多的总部,金融企业,尤其高端的研发在这个地方,那么制造业要不要在北京这是个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北京的制造业太发达了,仅汽车产业来说,现代、奔驰、福田、长安都在北京,无数条生产线在这个地方生产,我们不能一个城市什么都干,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要留下一些余地给旁边的河北先去发展制造业,否则河北只能发展北京不发展的钢铁产业,水泥产业,建材产业,那么污染在北京的周边永远挥之不去;第三,在政策上我们要引导人口通过一些政策的优惠,或者出台财政的一些措施,支持周边有选择发展两到三个副中心,另外支持河北天津产业的发展,这叫京津冀一体化一盘大棋。

  经济之声:市中心太拥挤,越拥挤的地方越不利于腾挪,未来还能不能疏散中心城的功能?

  杨宏山:这要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是主城区的新增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尤其要严格控制新增加的房地产住宅建设项目,如果不做的话还会不断的向外蔓延和发展下去。第二,要集中精力建设副中心,通州要成为北京的副中心,通州旁边外延直接就是的河北的燕郊,如果这个地方集中精力做起来,将会是一个新的京津冀一体化的体系,它的功能会扩展,人口就会疏散出去。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