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加速布局
- 发布时间:2014-12-16 01:00: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王斌
随着来自北京的47家大中型石材企业与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迎来了第一批主人。这让为此忙了近十个月的唐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长舒了一口气。而这一次协议的签订,使唐港区距离打造中国未来最大石材城迈进了一大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产业转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河北、天津各个地区都希望借此机会分一杯羹,唐港区也不例外。借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拥有绝对地理优势的唐港区进入了跨世纪的历史发展阶段。
融合让唐港区再次腾飞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简称唐港区)成立于1993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唐港区从一片盐碱滩涂起步,通过内引外联滚动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2013年,唐山港主营业务收入1495亿元,居全省所有开发区之首。
2013年12月,唐港区接管唐山市乐亭县部分村镇,管辖范围由32.85平方公里扩张至432.4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唐港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亿元,在昔日荒凉的盐碱滩涂上建起一座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现代滨海城市。
到了2014年,唐港区克服了国家经济新常态的阵痛,站上了新的起点,实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华丽转身。1—9月份,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4.5%,增速排名唐山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增长35%,增速唐山市第一;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增长57.3%;全部财政收入14.9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8亿元;京唐港吞吐量1.56亿吨,增长8.13%;集装箱吞吐量57.7万标箱,增长40.4%,在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全国很多地方经济指标下行的情况下,开创了逆势增长的良好局面。
唐港区毗邻京津、临港沿海,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同时实施的重要区域,位于京津唐秦四市环抱之中,距北京230公里、天津150公里、秦皇岛118公里、唐山80公里,内有京唐港,西邻曹妃甸,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遥相呼应,唐港铁路、迁曹铁路纵贯南北,唐港高速、沿海高速与京哈、京津高速交汇对接。随着环渤海城际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唐港区将进一步融入北京、天津、唐山一小时城市经济圈。
“由于地理因素的决定,唐港区成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张国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唐港区依托京唐港而建,与唐山市曹妃甸区、沧州市渤海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共同构成河北沿海地区四大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京唐港是唐山市最早开发建设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992年实现国内通航,而仅在短短一年后,京唐港便实现了国际通航。“京唐港最早是孙中山提出的。”张国栋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京唐港的选址与方案:“在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途中,清河滦河两口之间”,建设“与纽约等大”、“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
京唐港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共规划建设6个港池,逐步形成了集装箱码头作业区、液体散货作业区、干散货作业区、杂货码头作业区、通用散杂货码头作业区、综合物流区等6个功能区。货品涵盖煤炭、钢材、矿石、集装箱等十多大类,航线通达国际国内超过150个港口,也是目前河北省唯一拥有集装箱外贸航线的港口。2013年,京唐港区吞吐量完成2.01亿吨,同比增长18.2%;完成集装箱运量57.6万标箱,同比增长63.6%,居河北省第一,占河北省全省集装箱总运量42.98%。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与唐山港的合作由来已久。京唐港最初名为“唐山港”,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港口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然而京唐港却一直饱受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
就在这时,北京的决策者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到,要扩大对外交流,除了陆空交通以外,海上通道必须打通。于是北京、唐山两市在经过1年多的对接与洽谈后,双方达成共识——联合建港,而港口名称也从“唐山港”改为京唐港。
“北京的资金注入,化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确立京唐港的重要地位和港口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张国栋说,虽然京唐港发展迅速,但由于河北整体面临产业转型,京唐港发展遇到了瓶颈。“由于唐港区是依托京唐港而建,所以过去港口物流多服务于唐山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区内产业大概分为临港工业、港口物流、重型装备、现代服务业。但随着经济转型,钢铁等行业发展急速下滑,使我们不能再依赖固有资源,港口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港口国际化,重点发展集装箱业务。”
“但怎样才能增加集装箱运量,带动整个港口发展?这是我们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张国栋说,由于过去港口服务对象多是唐山本地产业,例如钢铁、矿石等,对开发区带动作用并不强。如何将港口优势发挥出来?答案就是利用京唐港的自身优势,集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
张国栋表示,对接两个市场,需要港、产、区有机衔接配合,因此,唐港区提出在原来四大产业基础上,打造三大交易中心,包括:以石材为主的建材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汽车交易中心。“因为石材属于大进大出行业,特别是大理石,大部分需要进口,这对改变港口结构有很大意义。按照估算,仅石材交易中心,就可以使集装箱运量至少在目前基础上翻番”。
与此同时,张国栋指出,石材属于集群效应强的行业,单一石材企业难以发展,在此基础上,由于集群影响吸引效应,人们进一步进入,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唐山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对于明天的发展,张国栋表示,唐港区定位在对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物流基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成为环渤海滨海新兴中等城市。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唐港区GDP达5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为完成目标我们确定了港口国际化、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四大战略。”
“在业务板块上唐港区将有更加细致的划分。”张国栋说,唐港区谋划了九大发展板块,包括港口物流;以成套设备为主的重型装备园区;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现代化工园区;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冶金建材园区;以量子技术、信息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园区;第六大板块是以国际旅游岛为核心的旅游观光园区;第七板块,以海上风情园为主的海上文化创意园区;第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商务区;第九,绿色生态农业园区。
京唐国际石材城助力唐港区飞跃
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位于唐港区,规划面积2万亩。张国栋介绍说,石材城将立足于华北,积极承接北京、天津、山东、福建、广东等石材产业转移,依托港口优势,打造辐射全国和东北亚的石材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全国最环保、最规范、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国际石材市场。预计总投资1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00亿元,利税18亿元,可聚集人口3-5万人。
“好饭不怕晚,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张国栋说,京津冀概念一出,河北多地闻风而动,纷纷进京,跑部委进企业谈合作,寄望在京津产业外迁中占得先机。为此,河北省一度召开内部会议,要求各县市不要盲目进京争抢项目,由省里统一协调。
张国栋表示,有不少石材企业在现场调查了唐港区后,便下定决心在此安家,一些已和其他地区签订意向书的投资者,甚至不惜违约选择唐港区。
“我们是和唐港区接触时间最短、下决心落户最快的一家。迁出北京,选好新址,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次发展机遇。”北京仟兆峰石材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和唐港区签约的西直河石材企业,其执行总经理杨孟杰介绍,公司在北京拥有厂房5000平方米,员工70多人,年产值1亿多元。迁到唐港后,用地规模将达200多亩(合13000多平方米),产值预计达到5亿多元。
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村的西直河石材市场,是中国石材业“南水北河”中的“北河”,区区一个村域面积内便汇集数千家石材企业。随着首都产业功能调整和环境治理需求,石材企业外迁已成大势所趋。2013年底,十八里店乡开始启动西直河石材市场的腾退拆迁。
杨孟杰表示,之所以看重唐港区,是因为这里物流方便,配套也齐备。“我们一年要进120个标准集装箱的原材料,其中一部分要从土耳其等中亚国家进口。”他算了一笔账,迁到唐港后,能省去一大笔物流费用。此外,规模扩大后的厂房,也能允许公司引进先进大型设备。“前后算下来,成本至少降低30%。”杨孟杰透露,公司这几年的销售集中面向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迁移至唐港区之后,不仅国内业务不受影响,临海靠港的优势也为公司开拓出口业务提供了巨大便利。
“有选择是幸福的,做选择是痛苦的。”香河国合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晓明则表示,其所在的香河建材城也趁此机会腾笼换鸟,所以才不得不重新选址。“石材行业寿命不会很持久,但10年至20年肯定还是有的。因此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选择较低的搬迁成本,较大的优惠力度。”在对比多个石材城后,康晓明认为,唐港区的区位优势不可忽视。据了解, 唐港区正在举全区之力,打造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在签约现场的大幅规划图上能清晰地看到,石材城就在港区中,与港池一路之隔。
张国栋表示,除了临海靠港的区位优势,为吸引更多石材企业入驻,管委会在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优惠。
具体来看,土地方面,优先保障落户唐港区的石材项目建设用地需要,项目建设用地达到九通一平条件,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则由政府出资。
其他优惠政策还包括购房优惠,确保市场企业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政策享受与唐港区居民同等待遇。为入驻企业指定代办员,无偿提供从名称预核准到项目施工许可的全程代理服务,设立石材创业中心,一年内免费提供办公、住宿场所。
京唐港是北京和唐山两地合作建设的重要港口,沿用了“京唐”这一名称的京唐(国际)石材城,也把承接北京石材企业转移,放到了“打头儿”的位置上。“借助这次产业迁移,我们也希望通过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让石材加工这一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张国栋说,在京唐(国际)石材城的规划中,厂房设计、循环产业等多方面都尽可能实现污染最小化,石材这一传统行业,有望通过新工艺、新机械的引进,向精细化迈进。
对接与产业联动注入新活力
张国栋表示,唐港区此次招商主体是政府,本着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零障碍落实的原则,目的就是能真正招来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好企业。
事实上,唐港区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坐拥港口、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于一体的背景下,截至2013年,区内1046家注册企业中,规模以上仅占23家。
因此,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得机遇,唐港区将2014年确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实施1516工程,即:洽谈1000个、意向500个、协议100个、开工60个。为此,全区开展了招商引资竞赛活动,出台优惠政策,充分挖掘人脉,掀起了领导带头、全员招商的热潮。
以石材城招商为例,西直河石材市场腾退拆迁工作从去年底正式启动。今年2月,唐港区获悉该市场外迁的消息后,多次与全国工商联石材协会、北京石材商会、山东石材商会等社会影响较大的团体组织密切联系,签订合作协议;组成北京、天津、山东、福建4路招商队伍,与国内众多石材企业进行点对点招商。尤其是9月签订建设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项目并被列入省重点项目以来,唐港区展开“建设中国最大石材城”的百日攻坚行动,成立了以“一把手”为总指挥的中国·京唐国际石材城项目北京招商指挥部,从全区各个部门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石材城项目招商一线,设立综合协调、后勤保障、宣传、招商、信息、规划建设等6支攻坚队伍,在北京开展石材招商攻坚行动,常驻北京捕捉信息、跟踪项目、寻找客商,以钉钉子的精神逐家上门拜会攻关。当得知北京几家石材市场准备外迁的信息后,唐港区立即联系北京石材协会,表达接纳项目落地的强烈愿望。“我亲自去北京、山东、福建洽谈20余次,邀请石材协会和石材企业来区参观考察30多次,举办说明会、座谈会12次,就石材企业和石材商户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介绍、解答和磋商,最终才促成了项目签约。”
但对于京津冀合作,张国栋说,京津冀三地不是只作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要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强调协同发展,互利多赢。过去京唐两地一直在开展合作,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下,两地合作从过去完全市场自发行为变成有政策支持的“政府+市场”的行为。
张国栋说,为真正利用京唐港优势,唐港区将进行差别化发展。例如唐港区未来不会上钢铁和石化项目。“现在起步阶段确立了三大主导行业:化工、重型装备和物流,下一步,该区将更关注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运、港口和石材城互动,真正使港城产结合。”张国栋表示,就像发展石材一样,只有把准唐港区定位,有针对性的接受转移项目是迎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关键。“产业承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什么产业都要,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在此理念下,张国栋拒绝了不少主动希望进园的企业。“承接搬迁企业绝不是承接‘污染’。要鼓励搬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要与企业合力向污染宣战,共同打好治理环境、实现宜居的硬仗。”张国栋表示,“现在地方发展关键是上项目,园区没有项目就是个形象工程,但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得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地方应该利用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将之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本地产业的更新换代。”
张国栋说,为吸引高科技产业入驻,唐港区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对接,并强化以商招商、赴韩国定向招商。今年以来有50多个北京的企业已经或即将落户唐港区。投资20亿元的中硅联量子设备项目、投资5亿元的翠宝重工、北京玻璃集团投资3亿元的医用玻璃制品、投资5亿元的中关村大数据园、北京百善投资5亿元的高端养老项目、塔星石材等47个石材项目即将落户。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