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地方经济 > 正文

字号:  

今夏北京用水屡次接近极限 京城水养不了这么多人

  • 发布时间:2014-09-14 16:40:0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曹慧敏

  北京城区的日供水量逐渐上升,来自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夏城区日供水量达到310万立方米至315万立方米,接近318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极限。

  北京缺水程度有多严重?很多人并不是太清楚。

  用数据来告诉大家北京到底有多缺水。

  北京年均水资源不足21亿立方米,却需要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的用水缺口达15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一个半密云水库的储水量,北京的年均水资源量平摊到每个人身上还不足100立方米。

  按联合国标定,人均1700立方米/年为贫水国标准,中国低于2100立方米/年,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8%。北京人均154.8立方米/年,不到联合国贫水线的1/10,全国的1/14,世界的1/44,属于极度缺水城市。这种水资源状况,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

  北京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

  北京不仅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仅有的水资源还受到了严重污染。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年共监测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3条段,长2219.1公里,其中:II类、III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9.8%;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6.1%;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4.1%,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五大水系中,潮白河系水质最好,永定河系和蓟运河系次之;大清河系和北运河系水质总体较差,污染严重。

  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快速增长的人口。近十多年来,北京的常住人口以每年近6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较 2012年增加45.5万人,增长2.2%。有专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京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不久的将来,许多北京人在家里拧开水龙头就可以饮用到清澈甘甜的长江水,但南水北调只是权宜之计。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禀赋给予我们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水源条件,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认为,调水不是无止境的,因为天然水资源有限,无止境的调水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由于调水总量可以控制,当这个手段发挥到一定阶段,大致在2030年至2050年,水的蓄水增长要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要做到用水的优化配置,刘昌明说,北京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节水工作,确保“三先三后”:就是节水优先,调水为后;通水时先环保后通水,先治污后通水;用水时先环保后用水。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认为,北京缺水政府很清楚,但老百姓对缺水问题感受并不是很深,因为北京市从来没有停过水。

  “像我们搞水利的人对这个感受很深。现在,要告诉老百姓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缺水状况,南水北调的水来之不易,我们应当节约优先,从我做起,每个人都要进行节约用水,改变过去那种不珍惜水、不爱惜水的陋习。”许新宜说。

  历史上的北京,

  到处是水面和湿地

  王建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北京水资源问题研究的学者。

  王建告诉记者,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是水面、湿地。今天的积水潭是古时运河的码头,能走很大的船只。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开凿运河,加固堤防,还引永定河水灌溉开辟了大片农田,在元明清三代达到极盛。那时地下水很浅,自家院里打几米深的井就能出水。“海淀”这个名字说明了北京西北遍布湖泊沼泽,而“胡同”一词本身就是蒙语里“井”的音译。

  当年的北京城,是建立在一片沼泽湿地上的。它三面环山,永定河和潮白河带来的冲积物造就了肥沃的平原,而河流在平原上泛滥、改道,留下了大量的湖泊,所以北京城是依水而建的。

  北京的天然河道自西向东有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整个水系都是西北往东南流,其中对北京影响最大的就是永定河。

  “我们都知道,城市的产生、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一条大河有关系。塞纳河产生了巴黎,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北京城为什么和永定河的距离不像那些城市和河的关系那么近呢?就是因为永定河水太汹涌了。”

  王建说,通过考察永定河就会发现,在三家店、卢沟桥这一带,它的河床里面大的石块,体积非常大,这说明水是非常汹涌的,卢沟桥这个地方,本来可以形成城市,但因为永定河水一到夏天的时候很大、很汹涌,对城市的威胁特别大,所以城市的发展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

  在三千年前,房山这一带是燕的都城,到后来又是晋的都城。从燕到晋时城市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广安门一带,从晋到金的时候,又出现金中都,到了元大都时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城市中心的转移,实际上就是在躲避洪水。”

  北京历史上的河流大大小小有180多条,现在海淀的很多地方就曾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从三家店出山以后,七千年前向北流,流向今天的昆明湖,今天的清河这一带,像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水面,五千年前永定河水改向东流,玉渊潭、紫竹院、八宝山这一带也曾是永定河故道。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颐和园的西边,玉泉山这一带,有大片的稻田,如果没有水,种植这么多的水稻是不可能的。

  最近几十年,

  北京经历过数次缺水

  与历史上记载的多水的北京不同,今天的北京河水枯竭、泉水消失、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在王建看来,这是过度依赖水利工程强行发展带来的后果。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京共建了80多个水库,洪水防住了,但水资源却衰退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北京发生了四次严重缺水。

  第一次是发生于1960年、1965年。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0毫米,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因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城区用水紧张,国家紧急拨款3000万,开掘京密引水渠,把密云水库的水直接引入城区渡过难关。

  第二次是1970年至1972年。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那段缺水时,北京一下打了四万多机井,把北京的地打得像筛子一样,哪个单位有钱有条件,就自己抽水,所以大量地抽取地下水来渡过这次缺水难关。

  第三次是1980年至1986年。北京遭遇了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年至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度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家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

  从1999年到2009年,北京又出现连续9年干旱,9年平均降水仅448毫米,拉响了第四次缺水的警报。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2003年,北京在怀柔启动第一个备用应急水源地,随后又启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个应急水源地,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自来水水厂,也都把地下水作为水源。从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从河北调水,包括河北岗南、黄壁庄、王快和安格庄四个水库,山西册田水库等水库,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输水。北京还在密云水库上游通过统一调度,将延庆白河堡、密云遥桥峪、半城子等水库的水调入密云水库,增加蓄水。

  这次缺水是靠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抽取深层地下水,从北京周边紧急调水勉强度过。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水资源专家张彤告诉记者:“连年干旱使得北京近年来水量衰减,生态用水严重匮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近十余年来北京市降水量减少19%,水资源总量减少43%,入境水量减少77%,两库(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来水减少79%,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导致没有适当的径流补给河道,水资源承载力降低,水资源短缺致使河流、湖泊缺少新鲜水补给,生态用水严重匮乏,客观上造成了北京市水环境容量很小,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非常有限,水生态十分脆弱。”

  受用水制约,

  京城人口超载五百万

  水污染也加剧了水短缺,据对北京全市81条河流2150公里的河段监测,有56%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排放总量的超速增加”和“连续10年的干旱带来的河湖进水量明显减少”是北京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现在重工业正逐步离开北京,生活污水成为了北京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2100万人,远远超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1800万人的目标。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受建设周期、规划选址等因素制约,明显滞后于城市人口发展速度。目前,北京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3%,每天有近百万吨污水直排入河道。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在华北形成,目前,华北平原京津冀三省市已形成20多个下降漏斗区,5万平方公里出现“漏斗”。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达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机井在沧州地区,达到800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被疏干。

  从“北京市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会上传出的信息显示,由于水资源制约,有关部门已着手将高耗水作物退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

  在北京,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怀柔、平谷、顺义、通州、密云、大兴。这些区域总面积达3113平方公里,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超过1米,最低埋深水位超过45米。今后这些地区将淘汰高耗水作物,包括以生产模式种植的冬小麦;但以景观模式种植的冬小麦将被留下,作为冬季农田绿色覆盖植物。此外,散养畜牧业也将退出重点调整区域,同时区域内不再新增菜田。

  在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教授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危机,除农业方面的措施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变“九龙治水”现状。

  “目前,地下水是国土资源部管,水污染管理由环保部负责,水利由水利部管,住建部则负责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政出多门,不利于水资源调配和水污染治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例如建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为缓解北京水资源危机,曹和平主张外迁部分人口。

  曹和平告诉记者,根据2013年北京的水资源量(26.2亿立方米)以及人均用水量(154.8立方米),北京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为1600万左右,而北京2013年人口已经超过2100万,城市人口远远超过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因此北京必须立足于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区域,来调整城市人口,同时可考虑迁出部分国家机关以达到外迁人口的目的,减少水资源需求。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