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量质齐升的冷思考
- 发布时间:2014-12-02 00:29: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王斌
欧洲专利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以22292件新申请专利数位居该局的年申请量前五位,紧随美国、日本、德国。随着中欧在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深化,中国专利在欧洲表现抢眼,还获得质量、数量均好的口碑。
欧洲专利局局长伯努瓦·巴蒂斯戴利在日前举行的中欧知识产权双边会议之际高度评价中国的创新动力,表示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法国,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数量相当。他还说,中国近年在欧盟申请专利多集中于数字和电信行业,在欧盟申请专利成功可以说是高质量的保障。“欧洲在专利审核规则、标准上严格,很少出现在美国因专利质量问题产生纠纷的现象。”
就像巴蒂斯戴利所说,“通过合作,中欧执行相似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法规程序,不仅能够为专利所有者提供有效保护,还能够减少时间和金钱成本,这样有利于创新主体。”当前中欧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项目丰富,在专利检索、分类、认定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为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直接技术投资创造了便利,也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在欧洲本土化发展。中欧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化合作益处明显,还有利于为双方企业构建更公平、更开放的市场,从而促进双方的经贸、科技交流。
另外,欧盟构建和实施“单一专利体系”也将给中方带来一定积极影响。这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简化申请和维护专利的成本。该体系能减少在欧洲国家申请专利的程序,节省企业资源和费用,有利于走出国门、在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
与科技创新领先的欧洲专利部门合作,虽然益处颇多,但同时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双方不同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文化背景都是中欧专利能否协调认定的障碍。在生物医药、电子设备领域等近年来专利数量激增的产业,中国占有量较少。这也显示在主流新兴行业,中国步伐还没有跟上欧洲节拍。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主体略显单薄。在欧洲专利申请主体榜单上,韩国三星、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公司位列三甲,显示这些成熟的跨国公司是引领创新、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暂时还没有一家企业作为主体登上榜单,说明科研和商业的良性互动关系还未有效建立,不论是商业竞争、还是科技竞争都有短板。
随着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中国企业对外竞争重心不该再是人工和原材料成本,而应转向标准制定和技术独创性上。包括欧盟“单一专利体系”在内的各项体系建设只是为专利发明者铺就了高速路,而不是为在发明创造路上奋斗的行者们提供“燃料”,可以预见,未来这个平台上的竞争将更加透明和激烈。
中国创新者们更要有紧迫感,如果不能在高速路上换挡增速,就可能会被越拉越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