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百亿美元协议实现“共赢”
- 发布时间:2014-10-16 06:34:39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斌
适逢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十个年头,中国领导人日前踏访意大利,两国经贸关系驶入“快车道”。
中方表示,双方要发挥互补优势,加强在高端制造业、创意设计、航空航天等领域合作,扩大双边经贸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金融领域合作,提升双向投资水平,中国政府愿继续鼓励本国企业扩大对意投资,希望意方给予更加全面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
截至目前,中国对意大利的跨境并购额已达34.3亿美元,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国,成为中国人投资欧洲的乐土。专家分析,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与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让意大利成为中国投资者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双向投资和技术合作加强
由于种种原因,意大利人纳齐斯不得不将其经营多年的咖啡馆出售。这所位于米兰大教堂的咖啡馆,出售广告挂到了一家叫做“卖给中国人”的网站上,希望将其出手给在意大利生活的中国人。
这只是这家网站上1.8万个广告其中之一。这家由意大利知名媒体集团创办的网站,自2013年2月起帮助了许多资金紧缺的意大利企业家挑选合作伙伴,专门针对中国投资者推出广告。
实际上,在意大利,无论是小企业主还是大型企业,都特别期待来自中国的投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对意大利的跨境并购额已达34.3亿美元,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国。
今年6月,意大利总理伦齐率数十家企业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呼吁中国投资者购买意大利公司的股份。仅在数周之后,意大利存贷款公司就宣布,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以2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旗下能源网公司35%的股权。
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收购了意大利蓝筹股上市公司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2%的股权;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子公司益民食品一厂于10月与意大利丰塔纳家族达成协议,收购意大利橄榄油制造商Salov集团多数股权。
据意大利凯明迪律师事务所登记的数据显示,从去年开始,就出现了大量有兴趣投资意大利的客户,今年的人数大约增长了50%。这样的趋势有望延续。
中国领导人访问意大利期间,中意宣布签订了价值100亿美元的一组商业协议,涵盖能源、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但在两国领导人眼里,上述协议仅仅是一道“开胃菜”,将会开启中意两国未来更多合作的大门。这些协议从结构上看更多是双向投资和技术、金融等领域合作,这表明中意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体现了双方合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去年双边贸易额达433亿美元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摇篮与杰出代表,中意两国早在1970年就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具有先天优势和深厚基础。2004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自此中意两国关系发展迅速。
恰逢中意两国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10个年头,中国总理走访意大利,让外界对中意两国经贸合作充满新期待。数据显示,2013年中意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33.3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3.9%;今年前8个月,双边贸易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0.9%。中意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绩是在欧洲大陆饱受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完成的。实际上,近两年来,意大利被高达2.1万亿欧元的债务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困扰。今年以来,意大利的破产率再创新高,仅上半年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破产。
让业界担忧的是,欧元区经济表现仍较疲弱,意大利恢复稳定增长尚需时日。不过,意大利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大刀阔斧,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强烈支持。国际评级机构穆迪15日也发布,意大利加速改革的努力和财政形势得到改善。
投资意大利助力中国转型升级
实际上,国家层面签署的上述系列协议将使中意两国极其互补的产业结构获得新的机会,使中意两国实现“共赢”:中国通过投资、并购意大利企业,助力本国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也给意大利出口提供机会。
专家分析,中国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阶段。作为制造业传统强国,意大利在民用航空、汽车、医药等领域的成熟工艺技术可以为我国相关制造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
另外,工业创意亦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意大利的工业设计与创意实力举世闻名,引入意大利工业创意中的可取之处对于我国制造业增强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要素、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意大利政府希望中国能够更多投资、支持意大利企业。”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表示,伦齐总理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制定的5个重点加强合作领域(环保、农业、可持续城镇化、食药卫生以及航空航天)是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也是意大利有优势、技术比较发达的领域。
更值得关注的是,意大利有望成为“一带一路”联系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支点。意大利投资促进署发布的信息显示,意大利拥有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与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既是中国进入欧盟主要工业国的捷径,同时也是通向拥有2.4亿潜在消费群的地中海盆地、巴尔干地区的天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