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推进“一带一路”宜处理好若干关系

  • 发布时间:2014-10-08 16:08:17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孔根红  责任编辑:姚慧婷

  让“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和发展合作理念在相关国家间形成广泛共识,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需要着力处理好若干关系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构想提出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世界有关国家对此看法并不一致,赞成者有之,疑虑者有之,支持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如何让“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和发展合作理念在相关国家间形成广泛共识,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我认为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处理好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合作领域要广泛得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交流合作的范畴要大得多;今天的“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了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秉持了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也可融入合作。随着“一带一路”进程中项目增多,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不是重复历史,而是继承传统,超越历史,创造历史有伟大创举。“一带一路”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正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塔兰特•苏尔丹所言,“一带一路”不仅为全球化进程中亚洲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带来了新前景,也为全球化进程赋予了具体内容。

  处理好中国发展战略

  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我们认为,中国只是提出了一个倡议,但具体怎么做应是相关国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以中国为主,应该是相关国家共同为主;“一带一路”要通过双边协商或多边论坛倾听各方意见;要将“一带一路”上升到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就中国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无疑要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解决国内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带动沿边省份开放发展,着力形成以开放倒逼机制、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促进开放的良性循环。

  但中国从不仅仅从中国角度考虑问题,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坚持将相关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通盘思考和统筹推进,把有关项目纳入到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并与东盟、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的现有规划和项目做好衔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相关国家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帮助相关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方式,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地区共同安全,培育地区共同意识,形成地区共同声音。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打造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地带。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一带一路”途经多国,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习近平主席曾表示,中国在中亚地区奉告“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内政,不谋求主导权,不寻求势力范围。“三不”原则,适用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应摒弃“零和”观念。“一带一路”不是与大国争夺势力范围,而是形成大国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共同利益,与大国携手共建,努力把“一带一路”变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平台和助推器。

  最近,多个国家的专家及企业家代表汇聚中国新疆,普遍认为,泛中亚地区正处于经济回暖期,“一带一路”将为中国深度参与这一地区经济复苏提供契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统筹好“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

  与地区现有合作机制的关系

  “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延续和升级。“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并不排斥现有国际组织,而是要用好地区现有合作机制对多边合作的延伸效应。中国与有关国家依靠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

  俄罗斯有学者认为,在上合组织内,目前发展比较落后的就是多边经济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有可能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多边经济合作。

  处理好当前合作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规划“一带一路”需要全球视野和长远考虑,但也不能将该战略无限放大“泛化”,目前存在一种倾向,将该倡议的内涵无限地扩大其外延,有的甚至将其延伸到北极,我们不能机械地沿袭古代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具体推进也不能平均用力,而是有重点。在推进过程中,要确定好重点战略,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重点路线上也要确定重点项目,不能平均用力,不能齐头并进。操作中要本着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原则,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决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大干快上。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构想,目前尚处于调研和启动阶段,在形成完整、系统的成熟思路之前,要力避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扎实推进、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来推动其最终实现。

  处理好经济合作与人文合作的关系

  经济合作无疑是“一带一路”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但经济合作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部。也涉及文化。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并提出“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其实是一条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与民心互通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更是要呼吁文化先行,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要注意从人文领域做起,重视民间交往、人员往来、舆论宣传等人文交流的先导作用,通过组织“一带一路”文化行等活动,争取社会民意支持。

  文化交流合作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推动发展,有助于夯实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和民间力量的关系

  政府层面重在把握方向,建立协调机制,但要着力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要逐渐从政府主导的推进模式向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让企业和民间在一些领域“打先锋”,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一带一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活动。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推动作用。

  处理好基础研究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大倡议、大思路,当前应做好“一带一路”的基础性研究,就其目标、内涵、实现路径及其政策做出科学解读,防止盲进盲动,消除曲解和误读。

  “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相关国家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出良性机制、政策内容和细节落实。

  要充分发挥各国专家学者的智慧,通过双边、多边国际研讨,把情况摸透,方案做实,规划做细,特别是要研判“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并准备好预案。

  处理好引导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许多国家积极支持,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接受这个倡议,其中甚至不乏曲解、误解和误读。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早已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招牌”;有的认为中国决定利用这块“招牌”为自身利益服务;有国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只是在“上合组织空间内建立自贸区”的漂亮包装,其实质是为推动中国商品、服务、资本进入有关国家创造便利条件;欧洲有的研究机构的学者认为,欧洲目前对“一带一路”还没有足够的了解,但会考虑同中国更加细致的对话战略。

  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讲清中国的意图。需要强调的是,要引导好国际舆论,先要引导好国内舆论。在信息互动时代,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很难区分,国内舆论往往成为国际舆论的依据。当前,国内一些舆论在宣传“一带一路”时有的调门太高,甚至提出要像当年大唐帝国平定西域一样经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的则调门太低,认为“一带一路”就是“给别人送钱”。对上述国内外不当言论,我们的确要做好舆论引领工作,为实施“一带一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中国投资》供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