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为企业省下了真金白银
- 发布时间:2014-09-30 00:33:2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姚慧婷
上海自贸区挂牌即将满一周年,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一线企业最关心的是,高大上的“金改”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记者梳理了三个数据,告诉你自贸区怎样帮企业“赚钱”。
企业融资成本最多降20%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刚刚获得了今年以来的第四笔境外融资。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告诉记者,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上港集团在境外融资超过100亿元。“经测算,境外融资的综合成本约4.91%,比国内的基准利率低100多个基点。
让企业省下真金白银,是上海自贸区“金改”红利最直观的体现。根据央行关于上海自贸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相关规定,区内企业可以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用于区内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目前,国内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则为4.5%左右。
“此前,内资企业不能借外债,只有部分企业通过境外子公司‘内保外贷’融得部分资金,这不仅手续烦琐、费用高昂,且只能‘外债外用’。自贸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让中资企业也有机会享受低成本资金,得以跟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农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朱楹说。
新试水的自由贸易账户也是企业的省钱利器。数据显示,今年1-8月,自贸区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有10家中资银行开立了4110家自由贸易账户。有关机构测算,自贸区政策可以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0%-20%,自贸区内企业因此可节省利息支出2亿多元。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择机启动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届时区内企业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海外融入外币资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每亿元归集带来500万元效益
对于一个“配置全球”的跨国公司而言,影响成本的不仅是资金利率,也在于资金效率。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出的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政策红利,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大型原油贸易企业华信石油通过农行上海分行的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向境外划拨经营性款项638万元。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原油贸易占用资金量巨大。通过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打通了境内外现金池,可以灵活调拨集团公司内部现金流盈余或短缺,实现全球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调配,且基本没有额度管理。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最早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的企业之一。仅仅货物贸易轧差净额结算这一项,三星中国一年的流动资金规模就从试点前的600多亿美元降至72亿美元,减少90%的资金划拨,外汇交易笔数从试点前的900多笔降至70多笔,给公司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应。
今年1-8月,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试点企业36家,资金池业务发生额达到272亿元,益海嘉里、伊藤忠等一批跨国公司受益。据企业测算,每亿元资金归集带来的财务效益接近500万元。
审批流程几月缩短至4天
今年7月,中国最大的股权投资机构弘毅投资宣布斥资约9亿英镑全资收购英国一家著名餐饮品牌,这是欧洲餐饮行业5年来金额最大的并购案。
此前,弘毅投资已通过上海自贸区内设立的境外投资基金,频频“出海冲浪”,一是向外投资1.86亿元,与苏宁云商共同收购PPTV;二是注资美国好莱坞STX电影工作室,成为中国在好莱坞投资的第一单;三是今年4月,弘毅投资了美国一家云服务平台公司。
利用自贸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改备案制的政策优势,弘毅投资将原本几个月的审批流程缩短至4天左右,成为自贸区跨境投资的范本。
“从事先审批到事后备案,更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规范,让中国企业同国外企业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了这条,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打拼!”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