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家失信企业折戟廊坊 信用评级成法定制度
- 发布时间:2014-09-29 10:20:30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孙业文
9月10日,河北廊坊,一次例行的信用评审会如期进行。来自江苏的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等来了“坏”消息:评审会最终决定该企业“不予准入”当地建筑市场。原因是该企业在最近三年里有过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记录。
进入2014年以来,已有近50家企业因不良信用记录被挡在招投标大门口之外。
自2008年起,廊坊市要求,土地使用权出让、建筑工程、政府采购、公务员录用等14项工作中,必须进行信用评价。这项制度实施四年来,已有300多家企业被亮“不予准入”红牌或降级,近五千个公共财政招投标项目启动了信用评审机制。
监管平台发布信用信息
廊坊开发区一家建筑企业因为对劳务合同理解有误,一度拖欠农民工工资7.2万元。没想到,随后再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时,该企业被拒之门外。尽管公司随后十天内将拖欠工资如数发还,可还是“被暂缓半年准入”。之后三年,该企业的信用报告一直保留着这条失信记录。
发端于2004年的廊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从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开始的。廊坊市成立了由政府牵头的市政府信用办公室(以下简称信用办),隶属于廊坊市政府办公室。有机构编制、有固定人员、有明确任务。
在此基础上,廊坊市依托互联网构建社会信用监管平台,先后将散落在工商、税务、劳动、保险、城建、房管、安监、质监等部门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目前廊坊市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已收录全市155179家企业、58个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的1700多万条信用记录,对医生、律师、教师、导游等20类重点人群建立了基本、优良和失信信息。如今进入“廊坊信用网”,上述信息一目了然。
廊坊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拥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监管平台的城市。
信用评级成为法定制度
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其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的引导作用。2008年,廊坊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广应用信用产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政府采购、建筑工程等财政投资的项目招投标中,必须经由廊坊市信用办指定的信用评价机构出具企业信用评价报告,作为企业参与招投标能力和资质评判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证企业信用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廊坊市政府要求市信用办和市监察局对企业参与招投标的资格进行预审,对整个评审流程进行全程监督。
企业信用评审先由廊坊市信用管理协会进行初评,然后再上评审会审查。评委会由市发改、财政、住建、税务、工商、环保等40个职能部门代表组成。
2011年年初,一家中字头的建设开发集团,上报了投标材料后,廊坊市政府信用办调查发现,该企业近3年有123件被执行案件。依据2010年廊坊市出台的《企业信用评价指导性标准》,该企业被作“暂缓准入”处理。
根据该标准,如果企业发生四级或四级以上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或者恶意拖欠工资引起群体性事件、存在偷漏税、未按时申报纳税、未通过环评或有其他环境违法行为,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即企业信用评级会被认定为“不予准入”。
信用加分赢得市场机会
2011年,廊坊市信用管理协会对受理的信用评价企业进行统计,发现高达63.2%的建设领域企业存在失信行为。
经过信息评审,近六年已有四百多家恶意拖欠工资、偷逃税款、发生质监安监事故、环评不达标等的失信企业,被“不予准入”或降低了信用等级。
相反,一批诚实守信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廊坊市志晟宏业电子公司主要做电子产品政府采购,信用等级被评定为最高级AAA级。该企业负责人说:“原来的招投标过程中,自己往往要打‘价格战’。在信用评审制度下,信用级别越高,加分越多,中标率也越高。现在,我们挺直了腰杆,靠口碑、产品质量去打市场。不再单纯依赖价格战。”
在廊坊市政府采购招投标中,信用报告AAA级的竞标企业可加5分,而很多时候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也超不过5分。廊坊市政府采购服务中心主任张殿峰说:“这5分,很多时候能决定哪家企业中标。诚信企业受到的奖励也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