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险企乱象频生遭疑 前海珠江被指圈钱给大股东
- 发布时间:2014-08-20 12:29:09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孙朋浩
信泰、合众、正德人寿等频被曝光偿付能力不足、频繁换股东致使股权产生纠纷,生命人寿因大肆股权争夺举牌、四处豪掷拿地而被业界称为“野蛮人”,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等则因狂发理财型保险产品、或激进的增资方式而引人注目,进而还被媒体追问巨额险资去哪儿了,据报道称此后两家险企有拿险资向股东“输血”、利益输送之嫌……
尽管中国保险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但依然阻挡不了各路民营资本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保险业。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险企落地,他们存在的种种不正常的举动和各种运营乱象逐渐暴露显现,尤其部分险企中的一些激进模式近来也引发市场不少质疑。
乱象一:圈到钱投给大股东
受质疑险企 前海人寿、珠江人寿
近日,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营资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往往是看中保险的融资杠杆,将其视为低成本吸金通道,变相为股东“输血”。
2013年保监会放宽对险企股东持股比例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单一股东出资或者持股比例可超过20%,但仍规定控股权最高上限不得超过51%,以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但在许多险企,特别是中小险企的关联交易报告中可以看到,险企通过基金、信托等计划并不少见。
据报道,前海人寿是最为典型的保险公司。仅仅成立两年之久的前海人寿,由于共涉及资产48亿元的15条重大关联交易,而被业界称为“地产资金的输送机”。公开资料显示,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通过深圳市钜盛华实业持有前海人寿20%股权;同时,姚振华还担任靠地产发家的宝能集团董事长一职。
公开资料显示,前海人寿与无锡宝能公司于2014年6月9日签订购置标的买卖合同,前海人寿以4.29亿的市场价值购置标的,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签约后5天内一次性付满全部房款。而无锡宝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即姚振华。
此外,前海人寿于2014年6月17日再次与宝能集团发生关联交易,双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前海人寿出资8.58亿受让宝能世纪49%的股权,于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将出资款以转账方式支付给宝能控股。
以上仅是前海人寿地产输送项目中的“冰山一角”。一位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对股东的吸引力很大,而许多中小型险企的股权架构背后关系错综复杂,在投资上就容易被大股东左右,引向股东自己的项目。”
与前海人寿类似,另外一家受市场质疑的还有珠江人寿。据报道,近两年力推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这家保险公司亦如此。2014年5月20日,珠江人寿与珠江投资管理集团、珠江公路桥梁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关联协议,以人民币10亿元,受让珠江路桥持有的广东广深沿江高速公路17.5%的股权。而珠江投管、珠江路桥同为珠江人寿股东。
此外,记者查阅泰康人寿官网时发现,2014年6月23日,泰康人寿签署协议,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产品”(以下简称“个红账户”)出资认购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信托”)发行的北京信托鑫丰理财201401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6月24日第一次缴款7亿元,6月27日第二次缴款3.4亿元,合计认购金额人民币10.4亿元。
该项信托计划的受托人为北京信托,信托资金用于向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嘉德”)发放信托贷款,本信托计划期限预计为5年,每年末双方均有选择权决定终止该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7.85%。
据了解,由于融资主体中国嘉德目前持有泰康人寿18.88%的股份,因而双方构成关联交易,对于此次交易,泰康人寿“大言不惭”的表示:“该交易为公司的正常投资行为,对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撰文表示,少数控股股东一开始就把设立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并直接控制,表现为高杠杆运用资金,以实现股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与股东的关联交易来套取保险资金,用来补充资本金或其他用途。
乱象二:偿付能力不足,频繁换股东
受质疑公司 信泰人寿、正德人寿、国华人寿
《投资快报》记者观察发现,不少中小险企成立初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共识”,因此,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型保险成为多数险企的选择。以信泰人寿为例,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7月至今年2月,信泰人寿旗下的两款万能险销售了约110亿元,而这两款产品的年投资回报率约为5.1%,加上银行销售渠道2%的佣金率,成本高达7.1%,这极大并快速地消耗了信泰人寿的资本金,使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快地显现出来。
像信泰人寿一样推出高收益理财型保险的险企不在少数。《投资快报》记者还发现,目前多数中小险企都在拼理财型保险,不少公司在网销中打出预定收益率高达7%来吸引更多客户。但这样的产品无疑会消耗更多的资本金,导致偿付能力明显下滑。
近年来,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频频亮红灯。在现行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三档“红线”分别为:150%以上的为正常类,100%-150%为关注类,100%以下的为不足类。2013年以来,信泰人寿、合众人寿、国泰人寿、国华人寿、新光海航人寿、正德人寿等多家险企因低于150%偿付能力充足率被保监会发出监管函,被责令在期限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偿付能力,并停止开展新业务。
比如信泰人寿,2013年11月08日保监会发布监管函(监管函〔2013〕54号)称,信泰人寿2013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信泰人寿实际资本7.50亿元,最低资本6.9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108.79%,属于偿付能力充足Ⅰ类公司。2014年3月20日保监会发布监管函((监管函〔2014〕5号)又曝出,2013年4季度末信泰人寿实际资本为-14.75亿元,最低资本为7.93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5.96%,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
要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险企需要增加自有实际资本金。这就需要股东源源不断地增资。而中小险企的不少股东都是民营企业,更多地是看短期利益,希望投出去的资本金能够迅速产生回报,并没有做好长期砸钱的准备。
“年年亏钱,回回要钱,金额动辄几亿甚至十数亿,资本实力再雄厚的股东,也经不起折腾。”某中小保险公司相关股东如此对记者说。
以前述的信泰人寿为例,自从收到监管函以后,信泰内部矛盾重重,信泰股东巨化控股、永利集团、九盛公司等相关股东股份转让质押频繁,而该关联股东相关股份转让和质押没有办理任何报批手续,也未告知信泰人寿及中国保监会,出资、转让等涉及的转让款项也未经审核。
与信泰人寿有着相似命运的险企还有正德人寿,据了解,正德人寿在收到保监会发出的监管函以后,在追加资本金方面,内部的矛盾也一直不断,股东几度易手、股权转让产生纠纷、公司高管频繁变动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症结。
“保险公司的经营是持续、长期的投入过程,投入回报期长,一般险企开业到盈利至少要7-8年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寿险产品在前期都是亏损的,如果企业难以熬过长期没有盈利的投资,很可能导致公司股东更迭频繁,增资困难。”一保险业内人士指出。
乱象三:投资策略激进,靠理财型保险“生存”
受质疑公司 珠江人寿、前海人寿、华夏人寿、光大永明
与信泰、正德、合众等险企偿付不足,增资困难的遭遇不同的是,有些中小险企的股东显然并不“缺钱”,他们在险企成立后短短几年间就屡次增加资本金。
以前海人寿为例,保监会7月25日批准前海人寿注册资本金变更为35亿元,这已是其成立两年以来的第三次增资,此次增资额度为十亿元。
前海人寿2012年2月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在2013年9月26日,保监会批复了前海人寿的增资事项,即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变为20亿元。2013年12月26日,保监会再度批复前海人寿的注册资本变更为25亿元。
以珠江人寿为例,经过增资(增资额度为7.5亿元),珠江人寿现有资本金13.5亿。
对于这样的大笔增资,业内人士并不奇怪。“寿险公司保费的猛增以及必然会给公司偿付能力造成巨大压力”,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上述看法,要应对这种压力,增资就是其中一个选择。
而在疯狂地增加资本金背后,是中小险企激进的业务发展路径。
当中大型寿险公司仍在个险和银保中徘徊,靠个险做新业务价值,靠银保拉规模时。中小险企靠发行理财型保险“生存”现象却日益凸显。
2012年底互联网渠道崛起,电商成为万能险、投连险等理财类保险产品创规模的最佳途径。这两年华夏人寿、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等都在电商上斩获颇丰,但上述公司业务结构“倒挂”严重。
由于投资款新增费收入多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原保费规模较大的公司,所以若按“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比例做的排名,可初步体现出业务结构“倒挂”最多的几家公司。
倒挂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珠江人寿(2012年成立)、华夏人寿(2006年)、国华人寿(2007年)、前海人寿(2012年)和光大永明(2010年转制为中资)等中小型、起步阶段的险企,上半年发理财类保险产品吸收现金的规模已远超保障类原保费收入。
2012年12月28日才开业的珠江人寿,超过99%的收入来源于销售的理财类产品。去年全年也是同样结构:新增投资款16.9亿,原保费收入只有2400万,前者是后者的70余倍。珠江人寿2013年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分别来自银保渠道和团险产品。
华夏人寿1-6月个人规模保费收入12亿余元,银保规模保费388.2亿,同比增长299%。华夏人寿2013年年报同时显示,华夏人寿原保费收入以37.6亿位列第21,但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款却做到332亿。去年投资款占原保费收入比为882%,今年该倒挂结构比例进一步发展到2225%,即上半年新发的理财类产品规模395亿已超过去年全年,而传统保障型险种保费收入不到18亿。其保费收入规模大幅下滑,但业务管理费用、手续费及佣金费用、退保金均呈上升态势。
“银保渠道成本很高,但在需要的时间点可以迅速上百亿级别规模,这是其他渠道做不到的,也是为什么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放弃甚至拿那它做救命草的原因之一。”一位寿险高管对记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华夏人寿亏损15.8亿元,是未上市寿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