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新”险企理财飙高结构倒挂 珠江华夏领跑
- 发布时间:2014-08-14 09:39:58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孙朋浩
根据中国保监会最新披露,截至6月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达9.4万亿,与银行业160万亿没法比,但相较证券业近3万亿、信托业约12万亿来看,保险双位数增长仍有节奏地进行。
寿险业占行业总资产超过80%。与产险不同的是,2014年中资寿险市场份额略升(从94.4%上升到95.1%),但前十名公司的集中度略降(从85.73%下降到82.06%),10名以后的中小型公司原保费收入规模小幅增加。
不过,在互联网等新渠道的促动下,大中小型寿险公司的发展路径渐有分歧。尤其是一些中小公司的业务发展路径,与寿险公司常规做法大相径庭。
如开业仅一年半的珠江人寿1-6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高达41.2亿元,但原保费收入仅3300万元,投资新款与原保费收入比为12492%。
不仅新公司,成立已8年的华夏人寿,这一比例也高达2225%。业务结构严重“倒挂”。
平安个险、新渠道稳超国寿
通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上半年同业数据和公开数据整理发现,中大型寿险公司仍在个险和银保中徘徊,靠个险做新业务价值,靠银保拉规模,转型仍在持续。而对中小型公司而言,靠发理财类产品“生存”现象日益凸显。
其中大型寿险公司中,如国寿与平安寿差距仍在银保。根据同业未经审计数据,今年前6个月,平安寿险的个险规模保费近1300亿元,已经超过国寿的1180余亿元。个险三项细指标也均超过国寿,平安寿险的个险新单规模保费、新单期缴和个险续期保费分别约为262亿、250亿和1033余亿,国寿的三项数据依次为258亿、228亿与925亿余元。
整体来看,平安寿险与国寿规模保费的550亿左右差距(平安约为1443亿,国寿规模保费约为2000亿),主要体现在银保渠道上。上半年平安寿险银保收入105亿元左右,同比增55%,而国寿银保666亿余,同比下滑12.9%。
寿险前两大巨头的银保差距也在缩小。
珠江人寿超99%收入源于理财类
此外,2012年底互联网渠道崛起,电商成为万能险、投连险等理财类保险产品创规模的最佳途径。这两年华夏人寿、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等都在电商上斩获颇丰,但上述公司业务结构“倒挂”严重。
由于投资款新增费收入多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原保费规模较大的公司,所以若按“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比例做的排名,可初步体现出业务结构“倒挂”最多的几家公司。
倒挂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珠江人寿(2012年成立)、华夏人寿(2006年)、国华人寿(2007年)、前海人寿(2012年)和光大永明(2010年转制为中资)等中小型、起步阶段的公司,上半年发理财类保险产品吸收现金的规模已远超保障类原保费收入。
2012年12月28日才开业的珠江人寿,超过99%的收入来源于销售的理财类产品。去年全年也是同样结构:新增投资款16.9亿,原保费收入只有2400万,前者是后者的70余倍。
珠江人寿2013年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分别来自银保渠道和团险产品。经过增资,珠江人寿现有资本金13.5亿,总部位于广州,股东为广东珠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韩建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广东的公司。
新公司通常会依靠股东优势、专业管理层,注重新业务价值等方面的资源进行展业。但珠江人寿开业一年半已换第三任董事长,同时近期已与大股东完成近35亿元的关联交易,大部分以股权投资形式直接投向基础建设以及经营性物业。
也就是说,新成立的寿险公司,很有可能不但得不到股东资源支持展业,反沦为为股东圈钱输血的工具。此前珠江人寿频频触网,发出预计收益达到6.5%至7%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跟不上,那么借新还旧一发就停不下来的可能性很大。”一位保险资管人士担忧此类隐患。
华夏人寿业务“倒挂比”2225%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 一份上半年同业数据显示,华夏人寿1-6月个人规模保费收入12亿余元,银保规模保费388.2亿,同比增长299%,已经超过生命人寿。后者上半年银保收入下滑6.8%,为361亿。
“银保渠道成本很高,但在需要的时间点可以迅速上百亿级别规模,这是其他渠道做不到的,也是为什么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放弃甚至拿那它做救命草的原因之一。”一位寿险高管对本报记者坦言。
华夏人寿2013年年报同时显示,其保费收入规模大幅下滑,但业务管理费用、手续费及佣金费用、退保金均呈上升态势。
再看倒挂比排名,华夏人寿仅次于珠江:2013年原保费收入以37.6亿位列第21,但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款却做到332亿。去年投资款占原保费收入比为882%,今年该倒挂结构比例进一步发展到2225%,即上半年新发的理财类产品规模395亿已超过去年全年,而传统保障型险种保费收入不到18亿。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华夏人寿亏损15.8亿元,是未上市寿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公司之一。